晏成和
前沿问题(12)(44.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2019-1-28 13:56
阅读:3944

       蛛丝马迹+逻辑推理  破案原子核

                                                           晏成和

《SCIENCE》杂志,发表了全世界最前沿的125个科学问题 。《科学前沿》在转载时扔下一句话:敢来挑战么?

关于核物理的问题有4个,以下按原题号进行阐释、应战。

这篇文章标新立异、与现有的核物理理论大相径庭。

 

      44.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摘要:高原子量元素的原子核是由大量的质子(250以上)和相应的电子以氦核、核元、中子的结构存在着,其氦核以1/4/9/16/16/9/n分层旋转组合成为原子核结构。

氦核中电子/质子 的比例是1/2;核元、中子中的电子比例是1。核内结构中的核元或中子,也需要结合成氦核,在核内流浪、寻找机会,因而是核内不稳定的因素,是诱发衰变、裂变的原因,这也是中子引发核爆炸的原因。


关键词:氦核四面体   核元  中子  1/4/9/16结构   不稳定因素

 

今年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也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元素周期律如同灯塔,照亮了人类探索微观物质之路。以核外电子规律排列,揭示了大自然内在的简单、规律、秩序和逻辑。在敬佩造物简洁天成之余、领悟:这应该是我们探讨科学的思路和方向。


元素周期表有不到120种元素,位于前七八十的元素一般是精准、稳定的。可是位于之后的高原子量元素、或同位素特别多的元素大多数都不稳定,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放射性、容易衰变、甚至裂变。并且原子量越大越不稳定、寿命越短,为什么高原子量元素就会不稳定?人们不知道这些不稳定、放射性发生的原因,于是就有了“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的问题。


人们已经知道:同位素是在挤在原子核内、元素的放射性是发生在其原子核,为什么高原子量元素的原子核会导致元素不稳,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原子核的内部。

元素周期表告诉我们:大自然简洁天成,构成原子的基材就只是质子、电子。在原子核内,也就是这“两子”巧妙组合;核内故事肯定是由“两子”演绎达成,关于质子、电子及其伴生的场,之前曾经有过探讨,现在来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质子场】周期表告诉我们,核内聚集着质子、中子,构成原子核。中子是由质子和电子结合而成,所以基材还是质子、电子。

核内聚集了大量的质子,如果质子是携带着正电荷以吸引核外电子,那么,如何解释核内正电荷的同性相斥?虽然有人用介子理论、胶子理论牵强地“解释”同性相聚,但是违背大自然简单高效的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英明的造物主不会让质子先携带正电荷制造巨大的斥力、然后制造介子力去消除它、用胶子去连接它,自然不会那么愚蠢。质子携带正电荷理论更难以解释自然界的万有引力?正电荷相斥、万有引力相吸引,难道核外、太空也有介子、胶子?

逻辑缜密的、精明的大自然不会制造自相矛盾的机制,她应该给质子配备另外的专门的质子场——吸引电子、质子相互吸引的质子场。[1]

 

【电子场】 如果物质内全部是以引力为主的质子场,那核内就是死板一团,好在大自然的另一个尤物是电子,电子并不是携带负电荷,质子、电子之间并不是正负电荷相吸引,造物主让电子携带的是专门的电子场。静电实验显示电子场作用有三:电子与质子相互吸引;维持质子电子平衡;电子与电子相斥、使粒子推开距离。

大自然对电子的三种场的力度有精心安排:在小尺度(核内),相斥力最大,距离衰减最快(立方反比),其它力的距离衰减都是平方反比。由此演绎成原子和原子核的结构,是世上万物存在的基础。(回顾到此)

 

核外电子是规律排列、有序运转的。那么,原子核内的质子、中子是不是会有类似的逻辑、也存在规律排列和运转呢?

面对大自然的未知,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限制。在此探讨核内结构并不是有什么火眼金睛,而是高度重视“内部信息”。科研如同侦探破案,探讨原子核首先要依据事实,高度重视来自核内的蛛丝马迹,进行逻辑分析。

 

1、要探讨原子核,就必须全力关注核内的所有的信息,来自核内最显著的信息是放射现象-从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放射出的三种射线:

α射线,氦原子核结构的粒子流。

β射线,高速的电子流。

γ射线,频率极高的电磁波。

α射线,由4个质子和2个电子组成,2电子以极高速率环绕4个质子旋转,稳固、结合能极大。其质量和结构与氦元素原子核相同,所以也叫氦核。α射线说明:核内的质子、电子是运动速率极大,因此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能够以一定的结构动态存在着,结构极为稳固,甚至是在核爆炸时氦核也不分离。

物质存在都有向稳趋势,除氢气外,所有核内质子、电子首先是结合成氦核结构,再组合成原子核。

 

2、 氦核是4个质子紧密结合的四面体。这个氦核周围可以均匀环绕稳定旋转最少的立体是4个氦核,并分布在一个较大的四面体的顶点。在这四个氦核的外层球面可以均布9个氦核,这样就形成了原子核内氦核1,4,9,…几何分布。因为有“能力”,这些均匀分布的氦核是在高速运转着。(图一)

核结构1.jpg

             图一  核内结构

一个氦核由4个质子、2个电子构成,还可以吸引2个核外电子以达到平衡。那么,核内的氦核数量是原子的核外电子1/2,一个氦核联系着两个核外电子。元素周期表的核外电子按能级呈2/8/18/32排列,与之对应,核内的氦核应该是按层次呈1/4/9/16排列(正好是1/2/3/4的平方)。核外电子是氦核手里的风筝,核内核外存在着严格的系统性,核外电子的分布、旋转运动是氦核在核内就已经早就决定了。

 

3、核物理学早就精确地测定了所有元素的原子质量(见周期表),自然存在的最大原子量元素是92铀,铀是放射性元素,带来了大量的核内信息,于是,我们据此了解核内质子数和氦核、核元的数量,能够大致判断该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及稳定性。如:

原子序数92的铀,说明核内有92/2=46个氦核, 占用了其中184个质子。核内氦核排列层次是1/4/9/16/9/4/3, (核层次借用原子核外电子层次KLMNOP)


铀238,238-184=54 ,还有54个质子构成27个核元,均匀分布在O,P核层的氦核间隙,所有的质子全部组成各居其位,因而较稳定。


铀235中,235-184=51个质子,构成25个核元,在O,P核层不能均匀分布,加上一个中子,中子在核元之间乱窜、躁动,搅乱内部秩序,所以不稳定。


铀238吸收中子变成铀239,239/4=59…1,多了一个中子,就又不稳定了。

 

4、核内信息告诉我们,核内质子、电子全部结合成氦核是核内构成的首选。

当元素的原子量很大,核内氦核达到50多个,氦核层次达到7层。最外层和次外层的氦核少且间距大,整个原子核内聚力不足,容易发生核内物质逃逸。

元素的原子量大、一般同位素多,而且是以核元、中子结构呈现,它们的质子、电子比是1:1,电子所占比例比氦核多一倍。我们在开头回顾到电子场:在小尺度(核内),电子场斥力最大,所以核内电子所占比例比多,斥力就大,核内结构就不稳定,容易形成核裂变。所以元素的原子量大、同位素越多原子核就越不稳定。重核元素的原子量越大,原子核的结构就越不稳定,寿命越来越短。自然界大可能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核内的氦核自身又是处在质子的引力和电子的斥力之间,容易对外来中子、核元形成吸引。外来中子、核元也需要结合成氦核,于是在原子核内造成扰动、不稳定,容易形成放射性,甚至造成核裂变,所以造就了高原子量元素的不稳定。

 

文章题目是:是否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知道了原子核不稳定的原因,人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了。虽然原子核的“价氦核”对核的稳定性有轻微的作用,然而核内的高原子量就是原子核不稳定的直接原因,元素的不稳定是高原子量核结构天然形成的,大自然不存在稳定的高原子量元素。

 

除了高原子量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也有少数特殊的不稳定元素,氘、氚、碳14等,这也是由于核内同位素造成的结构不稳定。氘内是一个核元,有两个核元构成氦核的趋势,所以容易形成核聚变。氚内是一个核元、一个中子,更不稳定。

碳12核内是三个氦核,一个在中间、两个环绕,所以非常稳定。碳14内多了一个核元,所以就不稳定了,在长期运转中能够衰变,形成了碳14的放射性。碳14的半衰期非常稳定,说明核内粒子的运转是非常规律的、准确的,精准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衰变才会发生。

          2019/1/24

 

[1] 晏成和,科学网博客《物质是怎样构成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094685.html

[2] 晏成和,科学网博客《化学自组织怎样形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3066-1138278.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晏成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066-115951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