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如何读文章 精选

已有 4044 次阅读 2024-3-3 15:0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了解文章结构

翻开大部分的科学杂志,你会发现里面的论文都遵循一定的格式。论文一般会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在文章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我们首先了解论文的标准格式,然后再看一下在标准格式之下可以做哪些变动。

一篇论文是以简短的摘要开始的。摘要一般会简单介绍该论题的背景,精准的讲述该论文的主要发现,并将其结果和该领域的其他研究联系起来。我们将会发现整篇文章也是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利展开。

紧随摘要的是引言部分。很多杂志这部分并不单独列出。引言,就是会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以便让读者理解这篇文章的新发现走在该领域的前沿。一般引言首先会介绍某一特定领域的背景,然后会具体到某一特定方向,并介绍其中一些和作者这篇文章有直接联系的发现和结果。如果是为了验证某个假设,作者会在这里说明为什么会这样假设,介绍支持该假设的以往的一些结果,还会对该假设的结果提出预测。很多文章在引言的结尾会描述该文章的一个或几个主要结论,这样读者就能对文章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心中有数。像NATURE杂志上那些描述细致竞争性强的文章,引言部分会讲作者对某一领域的强烈兴趣或者扩展一下背景。

大部分文章引言之后就直接进入了材料和方法部分这部分主要是为了告诉读者实验中用到的材料和实验方法。原则上,材料和方法必须详细描述,以便其他的研究者能重复该实验。实际上,这部分的描述高度浓缩,很多材料和方法都是饮用该作者以前的文章的。

文章第三部分是结论这部分讲述的是实验和结果。一般来说,结果部分的逻辑是顺着引言的来的。也就是说引言提出的问题就是结论部分的开始。除此之外,这部分的结构因作者不同而不尽相同。一些文章中,作者只给出结果而不深入讨论,对结果的讨论则放在了后面的讨论里面。如果前面的实验结果不影响读者理解后面的实验,这样的结构是比较合理的。另外一些文章中,这部分会给出实验结果以及讨论,还可能会把其他的一些结果带进来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接下来的实验。

文章第四部分是讨论。这部分功能多多。首先是解释实验数据,即分析数据展示数据。任何对数据解析的限制都会讲清,实施和猜测会划清界限。其次是将该论文的新发现和该领域的其他发现联系起来。主要是为了秀该论文对该领域的知识贡献或纠正该领域以往工作的谬误。前面已经讲到,一些作者会把某些结果的讨论放在结论那部分讲以便能顺利的讲清为什么要做接下来的实验。也许你会觉得这种情况下,讨论应该放在引言部分,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你不给出实验结论部分你就很难把握讨论的重要性。

最后,论文通常有致谢部分,作者在这里感谢其他人员对该论文的贡献。紧接着的是参考文献,列出参考的文章和该论文中引用的其他的工作。

论文还包含一些图表。文章中讲到的数据将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图表中有图例,图例是为了讲清楚特定实验的细节。如果某个实验流程在文中只提到了一次,通常实验细节会在材料和方法中讲述,图表中的图例会引用材料和方法中的。如果某实验流程在该论文中不停的重复出现,这时,材料和方法中只讲个大概,细节会在图表的图例中给出。

论文结构变换

大部分科学杂志上的论文都是按照上面讲到的格式来写的。但有时侯,结论部分和讨论部分合成一部分,主要为了逻辑上的通顺,让读者在有前行数据解释的前提下理解整个实验研究过程。正前面所说,一些杂志上的论文会把材料和方法部分放在讨论后面写。

为了顺应对简洁的要求,作者只能压缩论文,一般会省略文章的逻辑连接。而且,作者把背景压缩了或者省略了,没有了背景门外汉就很难看懂文章,这样非专业读者只能借助综述或以前的相关论文才能理解作者讲的东西。最后,作者为了节省篇幅,只能把重要的细节都放在了图表的图例中。

2.读科研论文

虽然我们都倾向于像读其他文章那样把科研论文顺下来,但组织一下阅读的路子能省很多时间。通常,为了理解作者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我们会先读摘要。

读科研论文一个极端的习惯是读完题目和摘要就在心里想一下关于这样主题你知道哪些。这样做有很多好处。

首先,这样你就能清楚你是否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去读这篇文章。如果不具备,你最好读一些综述或教科书来补一下背景知识。

其次,这样能让你对这个主题记忆犹新。最后最重要的是能让你这个读者把这个主题的新信息整合到你以往的知识里面。

如果你对该领域非常熟悉,就可以扫读一下引言或者直接跳过引言。如前所述,大部分文章的逻辑顺序是从引言到结论的。所以我们就按这个顺序读,就是说可以跳过材料和方法部分,等到需要这部分的时候再返回来读它。一个熟悉该领域并对文中某新发现感兴趣的读者会直接跳到结论中的相关部分,然后读讨论中的对该发现的解析。如果文章组织的很好,这样读就很简单了。

3.读科研论文会遇到的困难

读科研论文会碰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当你对该领域不熟悉的时候。如前所述,不管论文写的多么好,在读之前做些准备是有必要的。不过,虽然读者面前会有很多困难,但大部分都是作者造成的。

科研论文难读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文章都写的很烂。一些科学家写作很差,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不愿意写,不想花费时间和精力来保证文章的逻辑清晰。而且作者对要写的东西实在太熟悉了,他们很难从读者的角度看问题,虽然对一知半解的读者来说这些确实像一堆大山一样需要慢慢啃。

拙劣的文笔带给读者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文章没逻辑。文章仅仅是简单的讲了实验,而没有说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或者这个实验是为了验证什么样的想法。其次,论文里面充斥的一连串的专业术语。第三,作者文路不清晰,主次不分。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在逻辑线上平分秋色。但是这样读者就拎不清了。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把次要问题放在图表图例里或者直接说明这是枝节问题与主题关联不大,这样读者就不会迷糊了。

读科研论文的另一个问题是读者总是纠结于实验。论文里,作者时不时的参考以前的文章,这个参考链可就长了去了。这个链会连到描述很多实验方法的文章上去,而且到底哪个方法是作者参考的,读者也拎不清。再或者这个链很不幸的连到了一篇篇幅简短的文章上,实验描述超级浓缩,怎么做的完全不清楚。更有甚者,作者根本就不好好写实验方法,读者只能云里雾里,实验到底怎么做的知道才怪。

科研论文的另外一些问题是由于作者对待实验不加区别造成的。但是如果他们对某一特定的实验情有独钟,对于其他的可能的实验来说,这种做法就很狭隘,这些可能的实验不被证实,甚至不会在讨论部分提到。还有一个问题是很多作者分不清事实和猜测,尤其是在讨论部分。这样读者就很难明白讨论里面事实是多重要。

4.评判论文

对文章的完全理解和评估需要回答一下几个问题

A 作者讲了什么问题?

B 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C 哪些证据支持了结论?

D 那些数据真的能得出这些结论吗?

E 证据是否有说服力?

F 这些结论为什么重要?

A作者讲了什么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需要说一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如下:

研究类型

问题:

描述型

那是什么?我们看到了什么?

比较型

它如何跟其他的生物体比较?我们的发现有没有普遍性?

分析型

它如何运转?机制是什么?

描述型研究通常是在我们对一体系认识的早期开始的。我们必须先搞清楚这个体系是什么体系,然后才能对它是怎么运转的,它是怎样相互连接的提出假设。分子生物学里的典型的描述型方法是DNA测序和DNA生物芯片。

比较型:当我们想知道某一结果的普适性的时候就涉及到了比较型研究。这个发现是只适用于我研究的这个特定的生物还是放之生物界皆准呢?典型的比较型研究方法是比较两个不同生物的基因。

分析型:当我们对某一体系懂的足够多了,我们所做的就是利用分析型方法去假设这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体系中不同的部分是怎样连接的、里面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典型的分析型方法是对某一体系的运转方式做两种或多种假设。这些假设要符合现有的关于该体系的认识。理想状况是,能设计不同的实验来区分这些假设。

很多文章都是把以上方法合起来用。比如,研究者可能会对他们的模型生物体测序,比较该基因产物和其他生物相应基因的差异或相似,然后在比较结果的基础上提出该基因功能的假设,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来证明假设并提出问题:突变会怎样影响该物种的表型、突变会不会影响基因产物的生化功能,如果会影响,是怎样影响的。

如上所述,一篇好论文的引言,一个好的开头,是从普通到特别,然后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而且作者会试图回答实验结果引出的其他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会在结论部分成为论据。

B 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通常研读一下论文的摘要就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作者会在摘要里重点讲述他们认为的重点。但只看摘要还不够,因为摘要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摘要只是一个起点,读整篇文章的时候要时刻想着这个问题。

C 哪些证据支持了结论?

总体来说,你可以从结论部分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对结果的描述会涉及到相关的图表。如果没有先行实验,这将是最轻松的。但是,通常一个结论是有几个不同的实验和方法一起支持的。比如,第一个实验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这就需要设计后续实验来区分这些解释。

理想的状况下,讨论部分这样开头:“有3个证据支持这个结论……第一,……第二,……等等”。但如果文章写的不好,阅读难度就来了。作者通常不会选择这种简洁的方式,它需要你自己去找。怀疑论者可能会说这种情况下,作者故意省略逻辑框架。不管怎样,你要保证你能理解数据和结论的关系。

D 那些数据真的能得出这些结论吗?

做这一步的好处是你能评判结论是否站得住脚。假设数据是可信的,有可能这些数据并不能证明作者想要得出的结论。这里至少有两种情况:

1.数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合理。

2.数据可能有其他的解释,得出其他的结论。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看作者是不是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来回答问题。他们是否有多重不同的证据从不同的方面来支持结论?如果作者只有一个方向的证据,很可能这个证据还能得到其他的结论。多重方法可以让论证更可信。

另一个方法是找作者解释数据时所用的隐含的假设。除非你对该领域了如指掌,这个做起来很难。

E 证据是否有说服力?

这是最难的问题了,不论是对新手还是专家来说都很难。但同时,对于年轻的学科家来说,这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你需要重新定位自己,这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从一个被动的信息和观点的消费者变成一个积极的创造者和批判的评估者。新手科学家总是会想:“我是谁啊,赶来质问这些权威?毕竟这篇文章是发表在一流期刊上的,作者也一定是一流的,而且这项研究也一定被专家们评阅审核过了”。不过权威并非总是对的。不管怎样,要成为一名批判性的科学家和读者,培养自己评判文章的能力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你怎样评判证据?

首先,你要完全明白文中所用的实验方法。通常,这部分都写的很烂或者根本就没写。一般没有细节,更严重的是作者想当然的认为读者对该领域的常用实验方法有大致的理解,像什么免疫印记,克隆,基因技术,DNA酶足迹法之类的。如果你不懂这些,你需要多加努力掌握些基本方法才能对数据作出正确的评判。

第二:你要知道实验方法是有限制条件的。每个实验方法都有,如果实验做得不得当就相当于没做。

第三:你要分清楚哪些是数据告诉你的,哪些是作者告诉你的。后者是作者真正的意图,虽然看上去并不是作者的解释。文中一般会这样说“图X中的数据表明……”这是作者对数据的解释。你要问自己你也是这样解释这些数据的吗?你需要仔细分析一下数据确保作者的解释是对这些数据的正解。如果你理解了实验方法和限制条件,这一步做起来很快的。

第四:看原版杂志或者电子版的比看复印版的要好的多。尤其是文章中有亮度梯度图的时候,比如跑胶的照片或者放射自显影片,如果看的是复印版的,图上的对比度会扭曲一般会上升,这样的图片会对数据解析造成麻烦。

第五:你应该看一下是否有合适的对照组。对照组告诉我们在这个实验条件下,自然是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运转的。如果没有对照组,你很难自信的说实验结果就是这样的。你应该养成寻找对照组的习惯。

F 这些结论为什么重要?

这些结论对该领域的知识是不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这些结论有没有给我们带来新的见解,有没有指明新的研究方向?

当然,你要对这个领域有相对深的理解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423923.html

上一篇:实用型人才与探索型人才
下一篇:Erwin Neher,199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收藏 IP: 183.63.102.*| 热度|

19 王涛 李建国 杨正瓴 张成岗 吴斌 晏成和 崔锦华 许培扬 汪运山 郭战胜 汪凯 郑永军 赫荣乔 王成玉 姚小鸥 杨延丽 guest01309619 guest01311383 guest5210698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