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
不同年龄段的老师在做什么? 精选
2019-6-28 19:36
阅读:14109

高校老师从30-60岁只有30几年的工作时间。

30岁左右是刚步入职场,都是博士或博士后。对于这一群体的青椒们,富有上进心,激情澎湃,踌躇满志。高校虽然每年进人不少,但大多是流动编。面临的是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工作压力大,非升即走,以前入职高校的铁饭碗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尽管条件待遇比前辈高些,但是要面临激烈的竞争。文章要求SCI高因子,项目也要有国家级。所以他们必须在短期内(3年)达到评估标准以争取留住位置。

40岁刚站住脚,可能获得副高职称,成为学校的骨干。工作局面已经打开。有了自己的项目,实验室和学生。是科研升级的年龄。干好了可以得到晋升,一般的可以维持,差一点的也面临着淘汰的危机,而且家庭压力(房子,孩子)大。

50岁就开始明显分化了。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拥有了待遇光环,有了自己的团队,科研方向定型,科研成果水平也逐步提升,在学术圈里有了一席之地,成为学校的中坚。而没有达到学科带头人地位的则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动力,开始逐渐退出科研而偏重于教学,以保持与己相符的地位。

60岁前后,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再。除少数学科带头人外,大多黄金时期已过,开始逐渐向退休过渡。

30岁起步期,40-50岁关键期,55-60岁基本盼退休。

还有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情况。以前的年轻人多为从助教做起,有老教师的传帮带。现在不同了,很多是单兵作战,自己开拓。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少了,竞争关系多了。

教学滑坡很大程度与重科研轻教学相关。考核体系晋升体系以科研为主,所以很多年轻人没有经历严格的教学培训。教学成了走过场。只会发文章而不会也不去钻研教学,这对本科教育提升非常不利。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现在的高校成了SCI比拼场。如此下去,未来的教育堪忧。

其实真正有实力的教师是50-65年龄段的教师。他们在学术界有了一定影响力,教学科研能力都已成熟。让年轻人冲科研,让年长者多投入教学,不失为良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东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18726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