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迷悟之间 精选

已有 7732 次阅读 2011-10-14 22:46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代社会,节奏快,人们的压力大,烦恼和困惑也很多。很多学生都说自己时常陷入“纠结”和“天人交战”之中。例如,有的同学说他申请国外研究生,给对方教授发出电子邮件后,时刻守在电脑前,得不到回复,“好纠结”。再比如,没有得到offer很难受,得到一个offer很高兴,而得到多个offer反而陷入“天人交战”之中。再比如,有的人纠结于到底是毕业后回家乡或者去大城市工作,还是和女朋友在同一个城市找工作。
 
另外,零零总总的现象很多。比如你的高中同学没有上过大学,现在已经是二、三线城市派出所所长、税务所所长;上过大学的同学,现在是大型国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是重点中学教导主任;在国内硕博连读的,现在已经是教授、博导;可是你出国读了博士,做了博士后,回国找教职都困难,如何认识这样的现象?再比如,有的老师整天打打杀杀的,发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拿项目,拿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发文章;发文章、拿项目的目的是为了评教授,评上教授就不再努力。如何认识这样的现象?再比如,面试研究生候选人的时候,问他们为什么要读研究生,将来想做什么,他们有的说要读博士,但是为什么要读博士却说不上来,潜意识就是学位越高越好。再比如,现在很多BBS上不都是些无知的人吗?他们不是愤青就是把大学“杰青”和“一区”论文的数字当作大学的好坏,或者整天就是发表负面的言论。
 
中学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要抓紧分分秒秒,大学辅导员给我们讲些实务,比如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学金等,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读大学本科的时候,我就象是个傻子一样。即便是出国读了博士,我在这一方面还是很懵懂,不知道时间管理方法,没看过如何做演讲、如何写科研论文、如何面对媒体、如何写时评的书,更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了。我知道的,除了做实验以外,就是与人攀比、抱怨。到了做博士后的后期,才接触了些西方各种各样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书,进而看了几本人生哲理的书,包括101 Really Important Things You Already Know, But Keep Forgetting、Why Your Life Sucks、Maximum Achievement、星云大师《迷悟之间》、王雨《人生羊皮卷》。回国后,给我很大启发的是余惕君《凡尘悟道》、周国平《人生哲思录》、张永生《珍惜-舍弃》。
 
也许,持功利主义的人是不屑于看这些书的,他们在乎的就是看了书以后能不能带来立杆见影的收益。还有的人自诩为“成功”,而把什么东西(例如看书)都用能否带来“成功”和是否已经“成功”了衡量。他们的论调就是“我没有看这些书都已经成功了。”
 
可是,我却很喜欢看书,因为看书使我对很多事情想得开、看得透,能够从“理论”上讲出某件事情蕴涵的道理,从而消除困惑。(哲理就是哲理。看书就是看书。这和是否已经成功或者能否带来成功证明给你看,都没有关系。也就是说,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而是因为自己喜欢。)比如有的人做选择“不考虑哪个对自己更有利”,遭到别人的讽刺。但其实“不考虑哪个对自己更有利”,完全可以在书中找到例证。周国平的《人生哲思录》就反映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在“义”和“利”之外还有“真性情”。自己喜欢,行不?
 
从书中,我学到很多以前从来也没有听到过的东西,比如“生命是一段旅程,不是终极目标”、“没有全得,只有舍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随缘,不是随波逐流的认命,而是水到渠成的淡定”、“放下与提起”、“不占有”、“进退之间”、“成功多元论”等等。这些都很有价值,无论是单独还是组合起来,能够从“理论”上阐释现象、解决内心的困惑。很多人内心的困惑,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造成的。例如,愚蠢的人只想“全得”,而不想“舍得”。表面的现象(例如头衔或者获得)只是一回事,事实上当你得到的时候也在失去,你的幸福程度还未必比得上江边的白发渔翁呢。再比如,还有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把有些东西当作你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当你把它当作你的终极目标,得到以后就不再努力,而得不到就会很痛苦。而如果你把有的东西当作是生命旅途中的一道风景,在你努力工作每一天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呀。我很赞同俞敏洪和周国平的观点,他们都认为他们追求的是优秀,而不是成功。当你努力使自己优秀的时候,成功就象是副产品一样出现了。这正如西方人所说,Success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无论是人生,还是幸福,都是一样:Life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Happiness is a journey, not a destination.
 
据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应于年少时的纯真状态。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现在的大学生“纠结”、“天人交战”就是如此。第三重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对应于大彻大悟后的云淡风轻。很高兴,我加速走出第二重境界。我在半年前曾向我以前的硕士生导师和我的几个师兄说起近几年看了书以后有所收获的道理,他们听了都很入迷。我带过《生命中不该忘记的事》读书小组,并开过人生哲理的讲座,还写过一些文章发表。在写文章的过程中,我看了一些书,反复咀嚼、体会,从而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写文章,一开始我头脑中有些片段的思绪、观点、例子,感到很难写。但是我尝试着先把这些脑海中的东西写出来,然后再找到以前看过的书进行确认,并看新的相关的书加些“营养”,这样,无论自己脑子的认识还是对看过的书,都更加“脉络清晰”了,从而以后和别人的交谈也“思路清晰”了。这种感觉很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496893.html

上一篇:关于在美国做博士后的一些信息【已发表】
下一篇:用原单位数据发表论文算侵权吗?
收藏 IP: 61.171.28.*| 热度|

21 王萌杰 张俊鹏 彭红梅 刘用生 何宏 於鑫 张玉秀 林树海 黄锦芳 丁甜 王芳 施泽明 张强 郭俊卫 武夷山 马磊 郭桅 李柱 kongmei usefor dreamworl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