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不要气馁,坦然面对,情况会越来越好 精选

已有 3907 次阅读 2024-3-23 20:57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图片_20240322080000.jpg

(一)

最近,在整理博文集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

刚开始的时候,我利用三个晚上就把博文集整理出了个大概。然而,我却会“改变主意”——在接下去反复看、反复思考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结构和篇目。并且,字数也增加了很多。

做了这些事情之后,我脑子里浮现出一个画面——拿着这本博文集联系编辑,不知道会不会被“枪毙”?如果被“枪毙”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博文集通过一年半载的积累,会变得更好吧?

想到这儿,我联想到了以前的种种事情。有研究生毕业论文送盲审被“枪毙”。这本毕业论文原先在送审之前,就不是特别好,至少从这位学生发表论文的“档次”上可以看出来。导师考虑到学生的水平也就这样,并且客观上学生做实验也受到疫情的影响,就同意送审。结果,毕业论文被盲审专家“枪毙”了。后来,这位学生做了新的实验(其实是送样出去,花钱请测试公司的人做了新的实验),并修改了毕业论文,终于通过了盲审。回过头去看,这本毕业论文经过修改,的确更加考究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些研究生吵着要毕业,而导师希望他们在高质量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获悉自己“被延毕”,这些研究生非常不高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论文的水平提高了(更加厚实,更加经得起考研),也发表在了好的学术期刊。这时候,毕业论文也“迎刃而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更多。就拿大学教师来说吧。有的教师在高档期刊发表了论文,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当年能够评上职称;但评上职称的,却是“各方面都有”的老员工。第二次,她又被“挂科”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申报材料越来越厚实,自己也更加有信心。第三次(担任副研究员10年后),她评上了教授。

上述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自己暂时没有成功,就在于“火候”还没有到,或者说时机还不成熟。只要自己不断地积累,自己手里的材料会越来越厚实、考究,最终能接近、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

(二)

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档,记录了我在“刚出道”的时候的投稿记录。那时候,投什么退什么,有的通俗文章被退稿十多回都没能发表。

我还有一个文档,按照时间倒序,列出了我发表的通俗文章。最上面的,是我觉得写得还可以、有希望的,但投了好几个地方都没能发表的。我把这一些文章列在最上面,是“排兵布阵”,是提醒自己有这样几篇文章在投或者可以开发利用。

排在最上面的“卖不出去”的文章也并非永远发不出去。有时候,我看到征文信息,就会把我认为好的但没能卖出去的文章发过去;有时候,我逮到了机会,把两三篇卖不出去的文章“废物利用”一下,加到我编的书或者博文集中;还有的时候,我在思想更加成熟后,可以用当时的水平、当时的思想,对旧的卖不出去的文章进行改编,或者增加新的内容,或是改写一下,或是两三篇文章合并一下,一样能够发出去。

说出这些话,其实是想表达:不要气馁;发表文章,既靠能力,也需要契机(比如遇到征文、编书)。

(三)

有一个单词,叫做“结晶”。老师平时做了很多事情,在课上也讲了很多,但为何没有“结晶”,写出教材?这就好比,博主写了很多精选博文,花了很多精力,但为何没有“结晶”?

昨天,我发微信联系系里一位正在编写教科书的教师。在简短交流后,我说自己已经有一本关于读研的书提交给了出版社,还有一本博文集已经整理完毕。我说,做这些,对今后申报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网络育人达人肯定有用,但我不是为了这些才这么做的。我的出发点,是想阶段性地梳理一下。

微信图片_20240322075951.jpg

还有一个单词,叫“成人之美”,或者说“合作”。曾经有几次,有人准备申请教学研究项目或者调研项目,找到我,拉我一起申报。这样,我的前期基础(包括在报刊发表教育方面的文章、获奖等)可以用上,我在项目开展期间发表的通俗文章也可以用上。虽然我不是第一申报人,名字在后面,但是我还是乐意帮忙。

有别的人不理解,说为什么要为他人做嫁衣呢?我这个人其实很有自知之明。换言之,人是理性的。如果你真的能够单枪匹马或者作为第一申报人拿下这个项目,那你为何不申报呢?问题是,拿不下来,也没有时间去折腾;这个时候,别人找过来,这不失为一种缘分。

我的意思是说,人要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要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获得——当你获得项目时,肯定要付出;自己要掂量一下,是否愿意花时间牵头做这个事。

(四)

最近还看到一个现象或者说话题,是“大学向社会开放”。我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的微信号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推文,文中说有些大学开放后,市民进校有不文明的行为(比如随地大小便)。澎湃新闻下属的一个分支微信号,也有类似的推文。

我认为,大学不是隔绝于世存在的,大学校园开放是大势所趋。疫情前,我们大学校园一直是开放的。虽然有外来人偷车的现象,有市民“借道经过”的现象,也有推销、偷窃,但大学校园一直是开放的。我去过的美国大学,都没有围墙。

要说本文的(四)和前面的(一)(二)(三)有什么联系的话,我想说:这四个部分,都说不要气馁,要坦然面对各种事情,面对各种“安排”。在做事的过程中,在磨合的过程中,在改进的过程中,也许会有新的收获,也许会有新的机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26589.html

上一篇:整理博文集,难不难?
下一篇:纸上谈兵,还是金科玉律?读《跟着南方周末写出好文章》
收藏 IP: 114.86.122.*| 热度|

9 王涛 郑永军 许培扬 信忠保 谢煜 范帅棋 谢长花 马臻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