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读报、剪报、写稿、分享的乐趣 精选
2023-2-16 15:43
阅读:7301

mmexport1632567871203.jpg

[马臻在科学网原创首发]

大学教授写稿要作为一个思想者,同时作为一个了解大学、科研界内幕的“教授级笔者”。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人写的。

我读中学时,家中订了《解放日报》。读报纸之后,没想到还能上报纸——有一次我经过浦东陆家嘴,看到路边有人设摊介绍“珠算秘籍”,就凑了上去,被骗掉十块钱;当看到《解放日报》刊登图片新闻说这个设摊者影响交通时,我打电话给报社说“此人不仅仅是影响交通”,记者邀请我去报社接受采访;我讲的故事登上了《解放日报》。

考上大学后,好长时间都不读报纸了。一直到2016年,我的故事再次登上了《解放日报》,这才订阅了多份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科学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

订了一堆报纸,每天必做的功课是读报和剪报。读报时,特别关注教育、科研话题的报道和评论文章,然后半个版面或者一个版面地剪下来收藏。时间长了后,放在桌上、凳子上的剪报越来越多,每过几个月再整理一次。这时候,会发现有很多剪下来的报纸不再保留了——可能当初看报纸时,比较忙,没时间细看,就把一些版面先剪了下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涉及的话题不再热门或者不再稀奇,于是剪下来的报纸也不要了。留下的剪报,随着岁月的流逝,放在桌上不断地泛黄,但我还是保留着。

看了报纸,特别是复习剪报,心中就有了“大数据”,知道科教界别人在聊什么、持什么观点。看了报纸,我还想把自己的文字发表在报纸上。但是我写稿并不想说和别人一样的话。大学教授还是得写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有知识、有品位的文章。比如,报纸副刊里有些作者经常发表散文或者随笔,但这些文章只是说别人(亲戚、熟人)的故事,或者说一些自己听说的故事、从古籍中看来的故事。我看了这样的文章,就在想:那作者自己的贡献是什么?只是作为一个文字功底很好的记录者?

我认为,大学教授写稿要作为一个思想者,同时作为一个了解大学、科研界内幕的“教授级笔者”。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人写的。要有自己的写作领域,不能什么内容的文章都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写。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写一些短小的散文随笔,投了很多文摘类杂志和都市报副刊,从来没有中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教类文章一篇篇地发出来,我知道我的报刊写作领域是反映科教的通俗文章。这种通俗文章不是科普,不是科学记者的新闻报道,而是沿着两条线索展开:读研究生的方方面面;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如此,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领域”。至今,我已经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周末》《科学新闻》《中国科学报》《科技导报》等报刊和文集发文220多篇。

在报刊发文给我带来无尽的喜悦。刚才说了,我订阅了报纸。有时候把文章投给某个报纸,比如《文汇报》,我不好意思问编辑“哪一天刊发”,就每天清晨用手机查询电子版。一旦看到电子版上有我的文章,马上在送小孩上学后,赶到虹口区邮电局报刊门市部,找“卖报状元”老姜多买几份报。有时候到报刊门市部,当天的报纸还没有来,我扑了个空。也有的时候我以为我的文章当天会刊登在一个报纸,还没有看到电子版,就扑向报刊门市部,结果可想而知。但大多数时候,我都会有成功的喜悦——早上,订阅的报纸还没有投递,这时候我已经从老姜那儿拿到了报纸。我拍个照,发个微信朋友圈,满世界宣布——我又发了一篇某某报。

只是看报、剪报、写稿,这样的活动比较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又有了新生事物。我参加了几个报社办的写作网课班,学的内容很广,包括非虚构写作、虚构文学写作、儿童文学写作、散文写作、评论写作、新媒体写作等。听课的目的只是出于爱好,并非真的想当记者或者写出非虚构特稿报道、小说作品。应该说,听有些课的收获还是挺大的——万事万物总有一些规律,或者经验,或者机理,讲课者则把这些东西归纳总结出来,介绍给听众。我不管听了他们的课对自己写作有没有用、对自己别的方面有没有用,只管“他讲的有没有道理,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只管“他讲的对我有没有启发”。也许,这是所谓“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吧。

听课的收获还在于一种“审美观”。作家、新闻记者、编辑的眼睛和一般人的眼睛不一样,他们的笔法和一般人的笔法不一样。他们的审美观,就是一个故事要反映人性,要反映人的命运和时代的缠结,故事还需要像“王国维人生三重境”那样的“叙事弧线”。听讲中,我还第一次了解到“抽象阶梯”这个概念,更加明白——报刊写作和博文写作不能一味地抽象,而不能总是很形象,也不能不尴不尬地处于抽象阶梯的当中,而要一会儿抽象一会儿形象,在抽象和形象之间来回跳跃。就是说,就要有思想性,有自己的哲思、理论提出,也要给出吸引眼球的故事的片段。这就是写科教报刊文章的奥秘,也是在校内参加座谈会发言的秘诀。

那么,看报、剪报、写稿、听网课和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什么关联呢?这个我不想说那么多。我只想说:很多事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存粹的,不能用功利主义的视角来衡量。付出了总归会有收获。从事教育写作,丰富了我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后来我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我的研究生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7652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