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受到疫情影响,研究生和高校老师怎么办? 精选

已有 10079 次阅读 2022-3-16 15:20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ddddd.png

[上图:2020年5月19日《文汇报》头版报道。下文是本人的最新2022-3-16原创。]

3月份的这波疫情来得非常突然。一开始就听说别的大学封闭了。3月13日(周日)早上收到学校即将在晚上8点实施准封闭管理的通知后,我到一个超市购物,忽然想起2020年1月同样是在这个超市门口,看到有一个饭店的几名店员正在吆喝着“甩卖”因为无人就餐而消耗不了的菜。我感到,时间过得真快。

2020年上半年的故事

2020年1月,研究生放寒假回家后,国内新冠疫情严重。研究生开学的日期一再延期,最后只能待在家里。那时候,很多研究生焦虑,担心无法做实验了,无法正常毕业。使焦虑加剧的,还在于自己身处相对小的空间,不能到处走动,而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了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辅导员们做了种种尝试,比如发动大家学习各种技能,在微信公众号推文中“秀才艺”,加强推文内容输出等。

但是我认为:人贵在见微知著,一看到事情的开始,心中就要对事情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有个预估,然后要采取行动减少自己的损失。当时,我让课题组的研究生马上进入“战时状态”,即不要追剧、无所事事,而要在寒假做一些对完成学业、减少损失有用的事情。

比如,研一的学生当时只是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课,还没有做实验,那么就需要看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每过10天通过腾讯会议和我讨论,并把看的文献整理成开题报告和硕士论文的绪论章节。我对一名研一的学生说:“这能算三个月的工作量。如果你在疫情期间把这些事情做完,研三就可以节约三个月时间,可以去找工作。”

我让研二的学生抓紧写毕业论文,就是把已经发表或者投稿的科研论文改编为毕业论文的相关章节。然后写出毕业论文的绪论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章节,并及时地把写的东西发给我修改。这样,学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让研三的同学继续完成毕业论文,整理毕业文书,并联系找工作的事。

后来,课题组研究生迟迟不能回校,我就建议硕士生有可能的话,在她们的家附近找一份实习,这样为她们今后找工作打下基础。

故事的启发:因地制宜,坚持学习和工作

把两年前的故事和目前的情况联系在一起,我有了很多感悟。

读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思路清晰。遇到疫情等可能会影响学业进展的事情,更要思路清晰——静下心来分析:我已经有什么?我要毕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手头已经有很多数据了,那么可以在实验室封闭的时候索性沉下心来分析数据、写论文。

而如果你手头只是有部分数据,还不完整,那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分析、处理数据,并构思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往往,很多学生没有想清楚“下一步怎么做”就盲目地推进实验,结果反而不理想。兵法讲究多动脑子,不能蛮干。

如果你已经有论文稿,那么应该及时和导师讨论,一来一回地修改论文,争取能尽早把论文投出去。

如果你的英文论文稿被学术期刊接收了,那么可以把自己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作为“砖块”储存在电脑里。硕士生积累了两三个“砖块”,博士生积累了三四个“砖块”,那么毕业论文的骨架就有了。

而如果你目前还没有开展课题,也没有科研点子,那么可以读一些文献。

读文献要有明确的目的。读文献的目的不是消磨时间,而是有以下几个目的之一:为了找科研点子,为了寻找实验方法,为了写论文时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为了引用参考文献。

读研由输入、转化、输出三个主要步骤组成。读文献只是“输入”,并非“输出”。读文献时,心中要有“大的图景”,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自己干的事情对达到毕业要求究竟有什么用。研究生要很清楚自己读文献的目的,读文献要有针对性,而不能为了读文献而读文献。 

放平心态,加强时间管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遇到新一波的疫情或者封校等情况,难免会有焦虑情绪。但我曾经看到一本书,书上说,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你在河流的旁边坐着,哭也好,笑也好,这条河流还是“充耳不闻”地往前流动,不会在意你的感受的。

换言之,一味地说自己“好苦啊”是没有用的。当一群人遇到类似的困难,有的人咬紧牙关往前走,而有的人抱怨“我好苦”,还有的人因为沮丧而无所事事。那么最终解决问题、脱颖而出的,是那些咬紧牙关往前走的人。

这次遇到新一波的疫情,我和其他教师一样居家办公。我坐在阳台的电脑前,小孩和妻子都在家里。我的效率并没有降低。这里面有很多“奥秘”。

首先是像以往那样,每天在WORD文档的表格中记录自己干的事情。如果一整天都在写书的话,那么这一天的记录只有“写书”这一条,这是正常的。但往往,每天干的事情很杂,一会儿审稿,一会儿修改论文,一会儿看书。这样每天记录之后,就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荒废时间,从而有一种正面的自我肯定。相反,如果没有记录的话,更容易“混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

其次,要很清楚:自己在这段时间究竟要干什么事,干这些事情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有哪些事是自己“短平快”地做一下,就能把它们“消灭”掉,不会在吊在心上的?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大块时间做的?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节点是什么呢?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我在电脑里还有一个WORD文档,里面有个表格,第一排写着“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以下每一排写着具体的日期和那天需要做的事。这样不容易忘记。当事情做完后,我把这件事在文档里抹去,心中有一种轻松感。

再次,要知道自己身体舒适度以及工作效率高低的规律。有的人中午睡午觉之后,工作效率很高,但工作时间减少了。而有的人中午不睡午觉,效率低,但工作时长增加了。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早上刚开始准备工作,就收到一个学术期刊的审稿邀请,等你花了两个小时审完稿子,自己就没有精力帮学生改论文了。这样,很快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上午也过去了。因此,要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适合干什么事。

还有,要很清楚一段时间自己工作的主轴是什么。什么事情是必须要干的、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成果的。还有一些事情不一定能得到评价体系的足够认可,但确是自己的“使命”或者热爱,比如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整理成一本书。遇到这种情况时,无论有怎样的客观条件限制(比如居家办公条件不理想),自己都会有激情把事儿做好。

最后,要习惯时间的碎片化,并承认自己做事情可能不那么完美,接受不完美的结果。同时,要学会盘点和欣赏自己已经实现的东西、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要一味地自责。

人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的,你付出了,你总归会得到一些东西。想到这儿,你只要不停地去努力就行了,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29697.html

上一篇:建立工程博士培养项目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如何促进网课学习?
收藏 IP: 101.87.208.*| 热度|

26 罗民 黄永义 杨顺华 刘立 赵鹏 周忠浩 李东风 张红光 郁志勇 李可 罗春元 彭真明 张俊鹏 王启云 夏炎 信忠保 何锦屏 王恪铭 姚远程 姚伟 李世晋 关蕾蕾 肖翔 曹成 杜永军 潘发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