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从容思考学术,用心感受生活——《慢教授》的启示 精选
2021-1-14 09:25
阅读:18027

慢教授 封面.png

[博主按: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今天已发《中国科学报》第7版。]

岁末,网上出现多篇关于《慢教授》的介绍文章。本书作者,在加拿大两所大学英语系任教的玛吉×伯格、芭芭拉×西伯教授吐槽说:在大学“公司化”的背景下,“日复一日,科研愈加滑入管理主义的模式,我们也越来越看不到正在做学问的学者,反而见证了对机构惟命是从的教员……我们工作生活的品质以及我们学术的品格都因此大受影响。”作者参考了一些推崇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大众自助手册和关于“慢运动”的关键文本,提出了几个“慢原则”。

国内市场上已经有很多本关于当大学教师、走学术道路的译著,比如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萨拉×德拉蒙特、保罗×阿特金森、奥德特×帕里《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亚历山大×马古利斯《成功之路》。《慢教授》并非像上述三本书那样以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为读者对象,“手把手”地传授“如何做”的实用经验,也不是随笔集,而是结合大量文献和作者自己作为“慢教授”的经历,提出了“慢教授宣言”。

国内市场上也有很多本关于“慢生活”、心灵成长的译著,比如布鲁克×麦卡拉里《慢的艺术》,厄尼×泽林斯基《懒人也能成功》,谢莉×科特-斯科特《人生的规则:灵性成长之旅》。《慢教授》较少讲生活,而是集中讲解在学术界如何使用“慢原则”。作者似乎不大认同一些时间管理畅销书的经验,认为那不是长久之计。相反,作者提倡在学术方面“从容思考,而不是仓促地加速度”。

这本书能击中高教界的痛点——如今,大学教师费力地通过制造“学术GPD”来满足考核、申请项目、评职称的要求。时间碎片化,工作内容碎片化,教师抑郁、英年早逝也时有发生。

但问题是:这本书能否解决高教界的实际问题?生存压力山大的青年教师读了这本书,能收获什么?一位网友就在微信推文后留言说:“问题关键是我们想慢,但世界不让我们慢下来!”

我们知道,学术界的资源(科研经费、职称等)是有限的。谁能在短时间内有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谁就能脱颖而出,进而获得资源的倾斜。而一旦从学校或者从项目资助机构获得了资金支持,大学教师就得不停地产生“可以展示的成果”来“交账”。而且,在如今“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大学提出了更加“高大上”的整体目标,各项任务和指标都得层层分解、压实,担子最终落在教师肩上。

在这样的氛围中,“快教授”大行其道。然而,我们还是要理解“慢教授”存在的意义。一位研究凝聚态物理的教师告诉我,不少发表在高端刊物的论文被后续的研究证明是错的,因为当时原作者急着发表论文,就没有深入研究。有鉴于此,她指导学生不厌其烦地补做实验、深入分析实验数据、修改论文,哪怕论文只是发表在并非高端的专业刊物。事实上,她以前在美国求学期间的两位导师也是“慢教授”。

我们不要把《慢教授》简单地理解为仅仅号召“发论文要慢”。事实上,这本书就像其他很多本关于“慢生活”的书那样,更是倡导一种心态、一套方法。虽然作者强调用“慢原则”来指导学术研究,但是我也能在别的方面找到启发和共鸣。

比如“不被时间所管理”——“就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一个人沉浸在某个迷人的当下时刻的活动或事件之中,从而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他自己”。我就经常体验到这种“心流”或者“物我两忘”状态——跟学生讨论,面对电脑屏幕写稿、修论文,翻阅报纸、看书时,时间仿佛停止了。

《慢教授》还提出:一篇论文发表了,一本书出版了,或者一份项目申请获批了,但其实每一位学者都有一份“影子简历”——那些走过的岔路、拖延和放弃;对于“影子”里的经验,要有勇气谈笑风生。我就会阶段性在电脑文档里梳理各种经历,比如课题组研究生从论文投稿到发表的时间节点和编辑处理结论、最近几年工作的得与失,并记录转瞬即逝的“思想的火花”。

《慢教授》还揭示了一个奥秘——“等”。作者提到,曾有一次,一本书稿还没有准备好就被递交给出版社,结果书稿被拒。在学术休假期间,作者有更多的时间修改书稿,最终书稿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这个例子具有普遍性。很多事情没有成功,只是因为没有准备好,或者时机还不成熟。换言之,你付出的时间最终有可能得到“兑现”。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人就能坦然地面对人生的“失”。

总之,《慢教授》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但要务实,要使巧劲,还要调整好心态。要增加生命的“厚度”,而不是一味地“赶路”。

如今,大学不再是理想化的“象牙塔”,大学教师也可能会遇到职业瓶颈。比如现在“海归”和各类“帽子人才”越来越多,普通教师较难申请到项目资助。为了拿到项目,就得不停地催促学生发表论文,但很多硕士生需要外出实习、找工作。“方程式配不平”的现象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得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比如,有的人沉住气“十年磨一剑”,做着自己喜欢的科研,而不指望晋升职称。有的人静下心来撰写教材或者专心从事教学,还有的人转做行政管理。当然,也有的人离开了“象牙塔”,在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指导学生、探索科学世界、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只是大学教师存在的部分意义。另外一部分意义,在于理解自己、探索自己、发展自己,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自己从做事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慢教授》的作者从写书、教学、与同事相处中收获了快乐;如果我们能从容思考、用心感受,那么我们也能从工作和生活中收获满满。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2671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