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Richard J. Roberts(1993年),应PLOS期刊之邀,撰写并发表获诺奖的10个法则。[1]。
这里对ROBERTS提出的10个锦囊妙计,进行意译和摘译,如下(提醒:欲准确理解ROBERTS的原意,请自行读原文。)
第一,千万不要把获诺奖确立为你从事科研事业的唯一奋斗目标。(LIULI按:要破“唯诺奖”。比如,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中国人民和整个人类解饿肚子决吃饭的贡献,比很多诺奖成果大得多得多,人家至今尚未获得诺奖呢。但只要“90后”袁隆平活下去,就有机会获诺奖。)
第二,做实验,不妨偶然搞点事故和失败,这可能会带来诺奖级的重大科研发现。
第三,要学会与其他科学家进行科研合作,但合作者最好别超2个人。(LL按:比如1985年博士生DONNA只与导师联名发表论文,其他人没份儿;2018年获得了物理诺奖)
第四,要选择已获诺奖的科学家及其子女搞对象,这样可以增加获得诺奖的微概率。(LL按:比如居里夫人的女儿和女婿就获得了诺奖)
第五,要削尖脑袋,打入到已获诺奖的科学家实验室内部去从事科研工作。
第六,最好是打入到未来很有可能获得诺奖的候选科学家实验室内部去从事科研工作。(LL按:要寻找诺奖”潜力股“;某国科学界引进“潜力股”,要有“摘桃子”意识)
第七,选择你觉得运气最好的时间段,设计最佳的实验方案,做最好的实验。
第八,千万不要把获得诺奖作为你科研生活的重中之重。
第九,对瑞典科学家尤其是诺奖评委科学家,要善之为善,善之又善,千万不要得罪TA们。(LL按:XYZ国诺奖拿到手发酸,但若得罪了瑞国,可能会出麻烦)。
第十,选择学生物学吧,这样可以提高获诺奖的微概率。
[1]Roberts RJ. Ten simple rules to win a Nobel Prize[J]. PLoS Comput Biol. 2015 Apr 2;11(4):
e1004084. doi: 10.1371/journal.pcbi.1004084. eCollection 2015 Apr.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compbiol/article?id=10.1371/journal.pcbi.1004084
(注:此为重发,原发:201810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079-1139182.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9-12-13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