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t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tuo

博文

就事论事评说中外博士 精选

已有 13505 次阅读 2010-1-23 13:39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王宝山老师撰文“国内博士哪点不合格了?”,对认为国内博士不合格(其实人们说得的多数人水平不够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进行了声讨。(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9583)同时,作者还认为中国博士水平的落后源于博士后阶段。我感到我们没有必要纠缠“合格与否”和“水平高低”的遣词和定义。统计性地说,中国博士的整体水平低于北美和日本,而且差距主要是在这一阶段拉开的。我根据自己作为留学博士生,美国的博士生导师和中国的博士生导师的直接经验就事论事一番。

一、研究训练的年限不同
       北美的自然科学博士生学制不重要,一般学习年限5-7年,其中专著研究的时间在5年以上。日本的博士生有三年学制,一般会超时,课程很轻,可以认为是全时研究。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日本博士是硕-博连读,相当多的一部分是本-硕-博连读,在一个领域的研究时间超过5年。

       中国博士生长期以来学制三年,第一个半年全时上课,加上后面找工作的时间,全时研究的时间少于2.5年。有些学科组突破了三年学制,但是在学生本身和行政系统看来是不正常,有相当的阻力。最近,在主要研究型大学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突破四年学制的阻力还是很大的。

二、研究目标的不同
       正常情况下,北美和日本的博士阶段的研究追求对本学科有一定impact的研究工作。即使许多博士生不一定做得到,也是“力不足”而已,“心有余”是常在的。如此下来,整体上博士生研究的impact比中国大,作为独立研究者的训练比中国深入。(我没在欧洲学习和工作过,恕不介绍)。

       中国的博士研究差些(但为数不少)的以满足论文硬性要求,尽早毕业为唯一目的,得过且过;好些(同时为数更多)的能够在别人开拓的研究和已有发现中找到一些填空塞缝式的小题目,尽快在学制内完成论文;极少数博士生以解决本学科重要问题为目的,不刻意追求快速发表,尽早毕业。

三、对投稿文章的要求不同
       多数情况下,北美和日本的博士生及其导师写文章仔细。对于图表中的错误,甚至把英文打字和语法错误当作很大的事情,生怕稿子投出去,发表出来有明显的漏洞而出丑。于是,作者们更有耐心,尽管北美的师生英文更好,文章写作的时间反而更长。

       中国博士生中性急的人比例很大,特别在意文章能够早一天投出去,不大计较文章中的小错误甚至较大的错误,不计较蹩脚的英语。至少抢时间远比纠错和润色文章重要。很多人(甚至多数学生)没有发表了烂东西会丢分的概念,以能够用更少的数据换来更多的文章(包括赚取更多的影响因子)为大成功。当然,中国也有少数博士生以未来学术领袖的目标培养自己。

四、导师的水平有差距
       中国的博士生导师的整体水平低于北美和日本,多数导师及其研究团队不能为博士生营造一个足以同本领域的国际第一阵容叫板的学术环境,让学生接触和品味高手的思路。即使少数导师具有这样的水平,由于人的知识体系的建立需要“比较”这种经验,而少数高手导师的国内学生难以接触到其他国际高手,无从比较,也就不能够理解和了解其导师在科学问题上的思路及其在国际同行中的高下。有些博士生出国后才意识到其国内研究的意义,甚至还有学生在文献上查到高招竟是自己导师过去的发明而不知(也怪综述作者没有引用原始论文)。另外,有水平的少数导师还会遇到上面谈到的环境造成的学生的那些不良习惯,构筑防火墙颇为不易。

五、社会环境的影响
       科研是一项需要淡定和专注的事情。而我们的环境太浮躁了,我们的基层群众太相对贫穷了。这两条要素的夹击之下,我们的博士生们非有高远的视野、坚定的信念以及对前途的正确把握才能应对。这种博士生在任何社会都是少数。

       如果从和平竞争的角度比较中、美、印度三国,人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把人按照其社会地位排序,从底层到高层,则印度全面而平行地不济美国。而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人们社会地位的曲线则同美国的曲线交叉。我国的基层劳动人群,如建筑工人,超市收银员等生产效率(包括性价比)大幅度超过美国。我们的建筑工人在短短三年内完工广州至武汉的高速铁路对于美国建筑工人是来说是奇迹。依我在美国的州际公路上20多年的驾驶经验和见闻估计,这样的工程在美国需要6-10年。而让我们的金融专家在国际金融领域对垒华尔街那帮呼风唤雨的家伙至今还是天方夜谭。当然,在科技领域,我们的多数院士、博导、教授也还不是美国同行的对手。据我观察,从社会地位的底层到高层的相对竞争力关系中,学术领域中美曲线的交叉刚好发生在从本科生到博士生这一段。中国博士生的整体水平恰恰在曲线下行,交叉于美国曲线并低于其下之后。

       需要指出的是,我以上讨论是中美博士水平的整体比较及其原因。任何时候,整体状况对有作为的人们是无效的。我坚持自己上一篇博文的观点:高水平的中国博士不论比例多低,都不能在政策上忽视,反而更应该精心呵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942-289685.html

上一篇:关于教授的分级和评级
下一篇:物业税如何保护技术经济乃至全民经济?
收藏 IP: .*| 热度|

52 李宇斌 曹俊兴 武夷山 赵星 王铮 王晓峰 王海辉 章成志 艾云灿 刘进平 朱志敏 王德华 陈向荣 刘红超 杨远帆 曹聪 吴飞鹏 周春雷 罗渝然 许磊 刘立 李宁 王宝山 王伟华 陈苏华 袁贤讯 曾胜 吕喆 盖鑫磊 苗元华 赵增顺 张天翼 蔣勁松 贺天伟 蓝劲松 贾伟 孙静宇 吴锦宇 曹世雄 李毅伟 岑为 刘希未 毛宁波 王萌杰 宋守强 李晓冬 hao 侯振宇 ysliysli lftkf ydliu hangzhou

发表评论 评论 (5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