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y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yan2012

博文

徐耀博主的“书生之见”

已有 6840 次阅读 2014-11-30 18:59 |个人分类:书归正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网上有些观点的论证是很书生化的,最近出来的关于钱学森之问的系列文章皆有这个毛病。

  因为其他几篇“钱问”文章基本是垃圾级别,那怕置了顶有一百个评论,也几乎毫无价值,俺就不去谈它们了,徐耀的这篇置顶博文还稍微有点意思,那么我们就只从它谈起吧。

  徐耀首先判断中国的政治运动毁了三代人,如果按照一代人20人来计算,60年的时光就此被耽搁,我们从1949年到现在,也才65年而已。但是期间数学领域的有限元(冯康)、多复变函数(华罗庚)都是这个阶段的成就,尽管冯、华都是1949年前出道的,但是1949年之后并没有戕害他们的创造能力到接近于0的地步啊。

  而最近30年中国的整体数学成就中没有任何一项达到冯、华的那个层次,管理学界亦然。有人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管理学家你能说出哪个的成就是值得敬佩的?答案是“没有任何人”。否则,请name一个,我们深入讨论下其成就的价值和影响好不好,甚至再加上经济领域都一样。

  另外,需要提醒徐耀博主的是——我们1949年前的数学成就也没有达到有限元和多复变这么高的层次。化学领域徐耀博主应该熟悉,你可以介绍下让我们知道。

  那么,是1949年前的科学家们基础特别好?

  抑或是1949年前的人更加国际化?

  其实都不是,至少今天的我们要比1949年前还国际化得多呢。

  很多人说制度的问题。但是,苏联十月革命后出现的科学成就也有不差的呀——非但物理有朗道(在国际上比也不差吧),莫斯科大学也有一大批数学大师,他们开发的独特的控制系统以及在航空航天中的具体应用也是我们至今想模仿而不得的呀。而苏联的各类运动就数量深度和中国比都不差吧?

  后面,徐耀博主还说:改革开放后各级机构的迅速补位又造就大量尸位素餐的学术管理者。

  而且从后文得到的信息是,这批人似乎就从来没有消失过,继续执着政呢,然后又来了一批海外的同谋者和他们构成对真正创新者的“夹击”态势。

  很好,很好!如此,我想问徐耀博主的是:你能够指出尸位素餐的学术管理者的那些特征来吗?如果能name them就更好了,难道在你眼中100%都是?!果如是,全部枪毙大概是最好的解决策略,然后再换上一批新的呢?比如徐耀本人,你准备下一步怎么执政?得当中科院的院长还是科技部的部长还是教育部的部长才能把一切都扭转过来?抑或让你当煤化所的所长都足够扭转小小的乾坤了?

  而实际上,我相信徐耀博主根本无法指出某尸素餐者,除了他自己单位的头目可以这么指责外,对于其他单位他只是由一推万,根本谈不上了解。换句话说,他的这种泛泛的指责只是一个说起来“头头是道”,甚至让评论者会频频点头称是的观点,但是却连个判据都给不出来,更难说指出具体某几个尸位素餐的学术管理者是谁这一简单问题了。

  也因此,这类纯属“书生之见”的博文(乃至论文、报告)写来似乎过瘾,实则并无意义,或者说毫无意义。

  那么,那位看客问了,如果你认为徐耀是书生之见,你能否拿点非书生之见的见来?

  好,创新,尤其是颠覆式创新,什么才是创生它的核心要素?

  这个答案怕是比较一致的:一是批判性,二是自由独立的思维空间。

  我们一天没有这两点,一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创造。

  但是,从秦始皇开始,我们就不可能再拥有批判性了,甚至,连证据确凿的批评都难得允许存在,更不必说离经叛道的立场和观点了。我们开学术会的时候,评述时难道不永远都是“报告者的很有价值,一二三,我稍微有点疑惑的是......”,批判性的看法或观点得隐藏着出来,在枪尖上包裹了很多层棉花才好意思露一点点的锋芒。于是,形成了为尊者讳、为同事讳、为后辈讳的传统,批评就再也没有在我们的文化里作为主要角色出现过。

  没有批判性就无法激励大家的“老子天下第一”的智力至上的情怀,不知道别人差在那里或者不敢说别人的差,怎么可能有我们的优。

  自由独立的思维空间需要不为稻粱谋,不为利益谋,只为思想本身而存在,让被挑选出来的大批候选者当所谓的“懒蚂蚁”。

  就比如在科学网上,我可以批评徐耀,但是你批评批评朱清时试试?没删你的博文就是格外开恩了,而朱清时何许人也?一名实不符的院士而已,一个顶着改革家帽子却并没有做任何改革的新闻热点人物而已。

  ——————————

  至于钱学森本人,他其实对于人类的科学贡献仅限于在美国的时候,回国后做的基本是“项目管理专家及官员”的双重角色,不再有“任何”科学贡献,至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以及臭名昭著的人体科学和异想天开的亩产万金的设想,那能叫科学贡献吗?

  也就是说,他顶多只是贡献了中国大陆的国防,还只局限于导弹领域,对于新中国科学界的贡献几近于0,或者我们竟然可以说是负值了。这样的一个人提出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是不是有点讽刺的感觉了啊。如此,要去回答他的一点都不专业的这个所谓问题简直就是件可笑的事情。

  但是,中国科学界就在做着如此可笑的事情而不自知。科学网一再喧嚣的热闹也就是只一片被扫帚荡起的烟尘罢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2920-847487.html

上一篇:”大数据“、”智慧城市“这类噱头还要继续多久?
下一篇:欣闻青梅竹马的你做了领导(意识流小说)
收藏 IP: 188.250.0.*| 热度|

43 李伟钢 陈楷翰 刘艳红 王春艳 罗德海 赵美娣 赵建民 彭真明 李永丹 张能立 褚昭明 金拓 徐耀 白图格吉扎布 贾伟 鲍博 彭思龙 郭向云 袁海涛 丛远新 陆俊茜 李东风 吴跃华 张华容 李天成 徐明昆 李学宽 文玉林 梁洪泽 季丹 吕喆 李泳 李宇斌 王晓明 biofans ncepuztf lbjman Majorite dreamworld XuexingLu neilchau xqhuang withhighprob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