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cj2212916

博文

简单科学(Simple Science)

已有 3513 次阅读 2009-12-25 09:40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深奥的艺术,是人类最高级智慧的结晶,但在中华民族的漫长历史中这一简单的词汇却是那样地神秘。怀揣着追逐“科学”的梦想(最初也许只是为了救国救民于水火),无数的仁人志士踏上了西方求学之路,即使是现在,我们仍然在跟随着他们历史的步伐,执着地探寻着实现科学的方向。

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孩子,应该还不会忘记父母曾经苦口婆心的教育,上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考大学,然后读研究生或者留学,几乎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如果他们的老师还记得自己那有趣的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那么同样不会忘记孩子们那天真的话语:“老师,我要当科学家”。今天再回顾当初的话语,值得高兴的是,老师们的理想实现了,而孩子们的理想却大多落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一看下面的数据:截止2005年我国毕业研究生总数量已接近100万(“吴启迪说,自1981年以来,中国共培养出11万余名博士、82万余名硕士,已经是研究生教育大国。”摘自http://news.anhuinews.com/system/2005/07/26/001312271.shtml),一批一批的科研人才成长了起来,但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不要说读研究生的希望不大(读研不但需要考试能过关,而且还要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就是能考上大学的概率也很难超过50%。(“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录取比例57%。”摘自http://hi.baidu.com/xuqinxin/blog/item/96cd4f080eafb235e824881b.html)这样的录取比例对于几乎人人怀着大学梦的学生与家长无疑是一种挑战,不知道当时的老师和家长是否想过: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科学家吗?科学家这么容易当吗?再进一步问一句:究竟有多少人曾经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又是谁在左右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呢?(这里不讨论这些问题,只是作为过渡,但确实发人深省,但愿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幸运儿们,激动地期盼着大学的校园能够带领他们进入科学的殿堂,可是迎接他们的却是上课、点名、考试、补考、重修以及痴迷的网游和惨淡的恋爱,原来“科学”与大多数人无关,只是看得见,却很难摸得着。好不容易熬过了四年的大学,再找个正当的理由鼓励自己拿个硕士学位,也算是出人头地一把了,随便糊弄一两篇论文,然后顺利地通过答辩,最后找个不错的工作,一切OK,终于摆脱了“科学”的困扰,与社会接轨了。(当然也有优秀的学生逐渐成长为科研骨干,但所占比例是较小的)

大学四年、硕士三年(或两年半),如果再加上博士的三到六年,我们究竟学到了多少科学知识?我们是否明白了什么是“科学”?应该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科学真的离我们那么遥远吗?也许真的如我的某个大学室友所说的:现在就是‘耗’,反正我年轻,绝对比某些人耗得起。科学思考的结果竟然是这样的,我有点遗憾。

让科学简单一点,从小学生开始,从中学生开始,从一个个身边最简单的社会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开始,讲解每一个最简单的问题,而不要等到花儿都已经快凋谢的时候才将它们送上理想的天堂。与其在EI、SCI上发表数百篇论文,与其和一帮全球的科学家争夺中国人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奖,不如更务实一点,将最简单、最真实的科学传播到每一个人的思想里。

可是,在这样一个有点浮躁的环境里,很难有更多的人能够投身于这样的工作,默默无闻,少名少利,又岂能与我们提倡的科技创新相提并论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686-281252.html

上一篇:共享一本英文电子书2009《Radar sig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using MATLAB》
下一篇:[转载于www.duzhe.com]冬至年节的集体记忆(来源:西安晚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