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青椒”为什么没有成就感? 精选

已有 7239 次阅读 2021-3-14 10: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青椒”为什么没有成就感?


最近几年我也有好几个学生博士毕业在高校就业,成为一个青年教师(青椒)。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年轻教师抱怨一直很努力,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但并没有什么成就感,什么原因呢?

有人用这样一个公式来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感:成就感=能力/理想。也就是说假如你的能力是100,理想也是100,那么你的成就感就是1;如果你的能力是100,而理想是200,那么你的成就感就要打折成为0.5。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讲,在你年轻的时候,最首要的任务是提高你的能力,假如理想不变化,你的成就感就会不断增强。相反,如果你的能力提高很慢,但理想(想要的东西,或欲望)太高,你的成就感当然会越来越低,会越来越不开心。

那什么是一个人的能力呢? 能力通常受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努力,天赋,和运气。努力,天赋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运气其实对一个的成功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故意否认运气的作用,而更多地强调努力的重要。运气,什么是运气呢?举个例子,一个很聪明也很努力的人如果在她/他最年富力强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他大概率会成功的。相反,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一辈子也没碰到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最终泯然众人,这就是运气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甚者是决定性的。

按照上面提到的那个计算成就感的公式,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其实理想这部分不宜定的太高。我们的理想,准确地讲是目标,其实可以不那么高大上,不一定就是非优青,杰青,院士不可。我记得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同学们聊天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大家海阔天空地畅所欲言,有人说这辈子要挣够2000万,然后退休当个作家;有人说,至少要干到副部级;有人说要当大老板,买下一支甲A球队;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的理想就是当个校长,大学校长当不成,中学校长也行。

后来我还真得进入了高校成为了一个青年教师。但我当校长的理想再也不敢想了。因为最开始,我有上课恐惧症。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给100多号老外学生上课,窘态百出。之前认真准备的讲课内容,可能最多讲出了20%。再加上自己英语有口音,不少学生听不懂。另外,这帮学生英文也有口音,天南海北的,问的问题我也听不太懂。。。。。。总之,第一次上课非常有挫败感。但后来,在系里一位资深教师的帮助下,我逐渐学习教学技巧,积累经验。后来的一次讲课,我感觉全程发挥地近乎完美,尤其在下课以后,有两三个学生特意走过来跟我说了句"Thank you"。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学生不再那么“面目可憎”,而是格外地可爱。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个人在校园里走了好几圈,久久不能平复激动的心情。那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一天。讲这个故事是想说一个人可以有一个很小的目标,一旦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也会很有成就感。

另外,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感觉不到成就感的原因是处理不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很多年轻人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会认为一项世界难题只有自己独立攻克那才叫本事,如果靠一个团队完成,那我这个个体的成就感如何体现?其实,当代的科研早已不少牛顿,爱因斯坦那个年代的科研科研靠自己的天才开创一个时代。现代的科研特征是分工越来越细,除了比如纯数学等少数学科,要想取得大的成功和突破团队的力量必不可少。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学会有团队精神。但讲团队精神,也不能走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抹杀个人的独立性与学术自由。没有对团队成员科研上的个性包容与认可,就不会有健康的,有创造力的团队环境。

其实,无论一个人在哪里工作,处于什么样的年龄阶段,成就感其实可以很具体。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初中毕业就工作了,建筑工。有一次他很自豪地跟我讲我们县最大的商场就是他们施工队建成的。我问他,这是不是你这辈子最有成就的一件事? 他想了半天告诉我说,不是。他说他每个月最有成就的一件事就是月底了把几千块钱的工资拿回家,交给媳妇。因为他一大家子,上有老,下有小就指望着这个工资活着呢。所以,即使他整年累月地在工地干活,患有腰伤,但他一直坚持着,因为他的工作是有成就感的,很朴素的成就感。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什么是成就感?虽然早已不再年轻,但每天能把一天上课的事,博士生的事,论文的事,实验的事,老婆孩子的事,朋友的事。。。等等都能安排妥当,晚上能睡一个安稳的觉,也是很有成就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1276656.html

上一篇:科研的纯粹与自由
下一篇:教学随笔
收藏 IP: 134.148.210.*| 热度|

42 刘立 张士宏 黄仁勇 黄永义 王从彦 范会勇 籍利平 郭战胜 褚海亮 田丰 李万峰 蒋敏强 晏成和 张红光 孙颉 苏德辰 胡泽春 梁洪泽 马臻 许培扬 杨顺华 李陶 郑永军 郝兆东 李士成 李学友 贾建博 郑强 冯大诚 宁利中 杨顺楷 李振乾 曾杰 李学宽 吴志民 陈志飞 姚伟 鲍海飞 张明武 王启云 李雪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