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科研中的拖延症 精选

已有 12077 次阅读 2019-9-15 16: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中的拖延症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博士生可能的回答是从introduction 到 references 的距离。谈这个话题,我其实想谈一下科研中的拖延症。

说起拖延症,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感触。人为什么会有拖延症呢?主要原因我想是因为你拖延的工作有难度,有挑战性,不容易完成。否者,太容易,举手可及,完全没必要拖延。人们拖延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采用鸵鸟政策,掩耳盗铃般的逃避,硬着头皮拖,有时候,事情会拖着拖着自己就解决了,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当然多数情况是deadline 前一秒事情变得更加不可收拾。也有一些人,用勤奋来麻醉自己,准确地讲是用一种勤奋干另外一件事情来逃避正在拖延的事情。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为你在另外一件事情是格外的勤奋,努力,而有任何缓解。

有人说deadline 就是生产力。deadline,所谓的“死线”的确能“压”出人的潜力。时过境迁,人们会发现,之前一直拖的事情,一旦做起来,并没有自己之前想象的那么难,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过如此!然而,人们仍然喜欢拖延。

其实,拖延有时候,也未必全是坏事,这个因人而异,因人的性格而异。有的人骨子里有着一种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个性。一件事,如果准备的不好,不充分,就不会着手启动。这种性格,从事科研也好,干其他事情也好,都经常表现出拖延症。其主要原因是不想敷衍,草草应付。然而,就科研而言,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张益唐,绝大多数人都是俗人,因为张益唐的成功完全是小概率事件,无论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而学术界真正需要的恰恰是这种小概率事件。你说这个世界矛不矛盾!

有人问,什么样的博士培养算成功?有人说成功的博士培养要保证学生发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也有人说成功的博士培养要让学生找到好的工作。然而,我的理解是真正成功的博士培养是当学生毕业后,离开导师,还能独立“活”下去。这里的“活”,只是一个简单的比喻,用来形容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独立科研,独立工作的能力,离开了导师,离开了导师领域,照样有能力干出一番新的天地。而这种独立的能力,很大情况是在不断的“拖延”中磨出来的,当然前提是为了追求科研上的完美。

如果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introduction 到 references 的距离,那么世界是最近的距离就是从 conclusions 到 references的距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1198055.html

上一篇:给本科学生答疑
下一篇:
收藏 IP: 134.148.200.*| 热度|

37 吴斌 孙颉 信忠保 熊建华 徐义贤 李闯 彭真明 王崇臣 袁有录 王德华 黄仁勇 李久煊 曹俊兴 黄永义 邵宇飞 肖慈珣 郑永军 强涛 蔡宁 郭战胜 王安良 刘勇 刘宝坤 鹿露露 田丰 赵宇 郑强 张强 李雪 杨顺楷 李毅伟 任国鹏 姜谙男 热沙来提·海里里 吕健 霍天满 崔书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