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勇
学术评价只有真正国际化才有出路
2018-10-28 06:46
阅读:10378

 学术评价只有真正国际化才有出路


最近大家又在争论所谓“四唯”指标是否合理,低层次人才数论文,高层次人才看原创,申请基金,评职称代表作指标是否完善,等等,所有这些仍然是一个学术评价机制问题。很多人会说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教授已经失去了对科研成果的判读能力云云。其实对每一个人,每一项成果都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无论国内国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体量太大,评价成本太高。如何尽可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全世界的学术人不得已的情况下发明了一个叫同行评议的办法。

同行评议无非针对三件事,第一同行评议论文发表。一篇文章水平高低,有没有价值,是否值得发表,找几个本领域的同行评一下,再加上编委和主编的判断,这是到目前为止最有效的办法。当然,也有人会说,同行评议也有他的弊端,有些非常原创的成果可能会因为同行之间的嫉妒等其他不公平的原因而推迟发表甚至毙掉。我们承认,这样的例子一定是有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例子一定是非常少的,而且越是高水平的杂志这样的概率也越低,这是毋庸置疑的。

第二件事需要同行评议的是基金申请。类似于评审论文,一个标书是否有水平,有创新价值,是否值得资助,仍然需要同行评议。如果说论文的评审国际化大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见,比较高水平的国际期刊还是国外的多,多让老外评评没什么坏处。但基金就不同了,这可涉及到真金白银,涉及到国家的科研导向甚至机密问题,把这个评审权都交给老外,这不很危险吗?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首先你把标书也并不是单单送给某一个国家,全世界发达的国家几十个,一流大学数以百计,相关的专家教授数以万计。如此分散的送审,不可能让某一个国家或组织掌控一个国家的核心科技导向或机密。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国际化的同行评议,才能让我们的学者和管理人员真正清楚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定位。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

第三件事涉及到同行评议的是职称晋级。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学里老师的职称无非就是讲师(助理教授),高级讲师,副教授,正教授这几个级别。我还没听说过哪些欧美大学会把教授,副教授再分几个等级。只所以,分这么多级别,似乎也是为了便于管理,但核心问题仍然是不清楚到底什么样的水平可以晋级副教授或正教授。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一个国家大学好几百所,水平千差万别,怎么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判断晋级?一个三本的大学和清华北大能是一个标准吗?当然不能!所以这里需要同行评议。

就职称晋级而言,什么是同行评议?我举一个例子,以澳洲为例,我了解到几所大学都有类似的举措。比如说一个人要申请副教授或正教授。评审委员会通常会让申请人推荐四个评审专家,系里或学院会找专业人士再推荐四个评审专家报到校长那里,最后校长会从中共八个人里面选出四人发信要求评审申请人的材料。作为申请人推荐的四个评审专家,是很有讲究的。首先你推荐的四个人所在的大学一定不能比你所在的大学差,至少专业的水准和名气不能差,另外,你推荐的评审专业的水准绝对要在自己之上,否者评审意见将没有说服力。那么为什么校长还要申请人所在的系(比如系主任)再推荐四个跟申请人不熟悉的评审人呢?当然是为了尽量减少申请人和评审专家的可能的人情因素。通常校长最后决定的四个人里面,最多两个是澳洲本土的教授,剩下的必须是国外的。

这里,有必要提一点,校长给这些评审专家发信邀请评审的内容里除了对申请人科研,教学,社会服务这三项有详细的评价之余,最后会问评审专家:如果这个申请人申请你所在系的副教授,或正教授,你会做出怎样的判断?这个问题其实很厉害的,这直接关系到评审专家的学术声誉,凡是珍惜自己羽毛的人都不敢乱来。要知道,这封信可是对方校长发来的,这不是闹着玩儿的。当然,全世界的教授,都很忙的,评审是有费用的,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荣誉。

所以,就我们国家的职称评定,不妨借鉴澳洲这种方式,尽量国际化评审。在当今这个国际化的时代,相信任何一个层次大学,学院,系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不难找到与自己相当的大学,系,稍高水平的教授做评审专家。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尽可能真实的评价结果,这对我们对自己如何客观真实地定位,找到问题,将来如何提高无疑是有帮助的。其实,就我所知几年前清华的某些院系,早就这么搞了。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对内如何改革,取决于对外开放的程度,学术界亦如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善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114316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