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质量管理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质量把控措施。优良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是针对实验室的安全性质量而制定的规范,目的是严格控制试验的各个环节,通过管理可能影响到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来降低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结果的真实性。
实验室质量管理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LQM)计划。LQM计划旨在控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因素,把变量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LQM计划包括六个要素:1. 质量守则规范手册;2. 人员培训;3. 方法学;4. 实验室内部校准核查材料;5. 实验记录;6. 成本效益分析。建立一套LQM计划体系的成本较低,然而好处却很多,包括增强对试验结果的信心,减少试验误差带来的问题,避免重复实验而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自然》杂志报道了科学家Rebecca Davies的实验质量管理经验。Davies发现科研中质量管理的欠缺,从样本存放条件到数据收集方法,许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问题都没有健全的质量控制措施。自2009年起,Davies建立了一个帮助科研实验室合理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质管中心。她的努力起初并没有得到重视,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科研者发现实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科学家开始主动申请要求质管中心来帮助实验室建立完善体系,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
近年来,科研成果的信誉问题引发很多科研工作者和大众质疑科学研究的实验过程。科研结果的再现性危机体现在仅仅1/3的实验结果能够被重复出来。如此多的研究结果无法再现,实在是对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许多科研工作者是谨慎小心的,然而不乏有人做实验时粗心大意,出现没有及时详细记录实验结果,或者设计实验时忘记对比组等问题。这些会导致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下降的问题,正是可以利用质量管理措施来避免或解决的。
建立良好的实验质量管理需要一开始就被科研工作者重视,投入时间和经费。在科研经费紧张的时候,其它“更重要”的花费经常被优先对待,替代了对质量管理的投入。然而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上的人力和物力投资是完全值得的,尤其是实验结果出了问题时,良好的实验管理措施能够迅速找出问题所在,避免更多资源的浪费。科研人员一旦体会到了质量管理的益处,就更加愿意自觉执行看似“麻烦”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其实很多措施并不复杂,比如实验室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审计实验记录本,花的时间不多,却能促使形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
以上内容来自英论阁学术院,如需更多资讯请访问英论阁官网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订阅英论阁学术院
或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EnagoChina
§博客内容皆由英论阁资深学术专家团队撰写提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1-1-20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