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面对挑战,拷问心灵 精选

已有 9757 次阅读 2016-4-18 06:1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我在给一位年轻人的信中说:“既然下决心要走学术之路,就必须接受各种挑战和选择,这个过程很是艰难,既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沮丧,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其实类似的话我对来办公室聊天的大学生和青年老师经常提及,目的是希望他(她)们能够逐渐适应和面对各种挑战和选择结果,尤其是失败结果对心理的冲击。多年前,曾经有人告诉我,一个大学教师连续7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未获批准(当年允许连续申请),第8次桌面评审时一位好心肠的教授说:(各位评委),八年抗战都结束了,这位申请人能够坚持8次连续申请,难能可贵,建议批准,这样才让这位“打持久战”老师获得了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可以想象,一个人要面对前面7次连续失败结果,该要多么坚强的心理承受力。

“要用顽强意志接受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至胜利”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艰难。回顾我自己几十年来的学术经历,对于接受各种选择和挑战结果深有感触。因为,申报职称、申请科研、人才和奖励项目,以及发表学术论文都要面临挑战失败带给你的沮丧心情。对于这个话题我们“四零后”比较有发言权,因为我们这一代既经历过没有“竞争、挑战和选择”的“大锅饭”时代,也赶上了“改革开放”激烈竞争和挑战年代,对比生活在两个评价与分配制度反差巨大社会背景中形形色色人们的心态表现,谈点个人感受,也许对当下学术年轻人成长有点借鉴意义。

先谈前三十年,那个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人们的日常生活比较简单。那时候“竞争”似乎属于一个贬义词(至少是个中性词),有饭大家吃,有饿大家受,同事之间“抢”饭碗总归是不好的事情,会被批评为思想境界不高,偶尔还会出现“礼让”现象(指付出多的将本该属于他的利益让给付出少的人)。有一个大学的一个教研室有4个同年大学毕业留校教师,若干年后轮到提职提薪,4个人只有2个提薪指标和2个提职(助教晋升讲师职称)指标。按照一般逻辑,提职与提薪应该一致,这样就只能满足一半老师需求。当年领导们也是绞尽脑汁,为了尽可能体现“公平”,最后分配如下:一位当年讲课出色老师(那时没有什么科研项目和发表论文,大家的科研成果基本空白,教学能力与水平是唯一可以亮剑成果)拔得头筹,他获得了晋升讲师和提薪一级工资的最佳结果;其余三人中一人获得最差结果(原因不清楚),与优秀那位相反,既未晋升讲师,也没有提薪;最有意思的是剩下两位的分配结果,一位涨了一级工资(由56元涨到62元),但没有晋升讲师,而另一位则晋升为讲师,但工资做出了牺牲。我对这种分配结果戏称为:涨工资的那位老师获得了实惠,那时候每月多出的6元钱几乎相当于我们当时大学生半个月饭费;另一位满足了虚荣心,获得了讲师职称,也许日后受用。果然,据说文革后评审副教授时这位“老讲师”占了一点便宜。

所以,在那个年代,“竞争”,“挑战”好像属于另类词汇。为此,有人总结当年的评价和分配特色就是少数领导说了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或者使用各种怪招搞平衡,体现中国特色的“公平”。那个时候在我老家农村一般不分能力大小男人一律每天挣10个工分,女人7个工分。即使在大学也不例外,记得早年有一次涨工资,我们这儿实行过“两丁抽一”办法。因为指标有限,如果两口子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指系处以内),只给其中一个人涨工资。所以,尽管那个时候领导们也大谈“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实际上具体执行的却是另外一回事。

因此,在前三十年,由于各家生活水平相差不大,人们相安无事,大家都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沉浸在“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最幸福,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要去拯救他们”的虚无缥缈幻觉中。这也许是现在一些传统的老人们面对当今孩子们激烈竞争和快节奏紧张生活往往流露出怀旧心情的原因之一。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才逐渐认识到,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制对于建设一个幸福高质量生活的社会和家庭多么重要。  

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后三十年,我们首先尝到了五味杂陈的竞争滋味,尽管暂时还没有感受到竞争压力。因为至少饭碗是不会丢的,例如当下我们很多单位广泛采用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政策实行利益分配,使得一些“年轻的老人们”依然躺在“大锅饭”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但是每个人碗里饭的质量开始显现差异。例如有的大学老师是大学同学一起留校,若干年后他们之间职称和收入差异突显。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且愿意接受各种挑战和选择的人当上了教授,过上了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愿意接受挑战和选择,依然满足于自由自在波澜不惊生活状态的人(大学只要按时完成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任务,很是自由,科研似乎是自己的事情)却依然是副教授,甚至讲师。人是一种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高级动物,那种不思进取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平静,但是他们真能坦然面对那些“勤劳致富”的人们享受着相对较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在我周边也存在这两类“人”,一类积极参与和接受各种选择和挑战的人。这类人除了勤奋努力工作外,往往抓住各种机会,迎接挑战和接受选择,例如申请各种项目,而每次结果公布时,尤其是一些重要项目往往失败几率远高于成功几率,挫败时的沮丧心情在所难免。每当提交一篇重要学术论文,几个月后,他(她)们总是翘首以盼论文评审结果,总希望最好不要第一轮就拒稿,给Majorrevision也可以满足一点虚荣心和成就感。然而,每经历一次失败,不爽心情过后,他(她)们又会总结经验教训重振旗鼓,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这类人经历若干次失败后慢慢成熟,最终成为推动我们这个国家社会健康发展的主力军和“赢家”。另一类人依然安于现状,无奈体验“清贫”,他们中也许还有人对那些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合理收益的人不服气,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情。这类人中有的人还很会“做人”,领导和周围群众也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但是,由于业绩考核和职称晋升中广泛推行的适度量化指标政策毕竟要靠“硬通货成果”,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一样也不能少,领导们对他们的处境也只能干着急。当然,对于那些敢于直面挑战和选择的人,我总是告诫他们,首先要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正如我的博文:“做强自己是你唯一选择”中说的那样,这样他们就会大大提高“挑战和选择”的成功几率,减少失败带来的心理打击。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目睹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当下国家需要大量有真才实学的多元化人才。从科学网上看到许多学术机构求贤若渴,广招天下英才。这给那些不怕失败,有备而来的青年才俊一试身手机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是对当下竞争环境中那些“身手不凡”人们的绝妙写照。如果在这些过程中你不勤奋刻苦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不敢坦然面对挑战和选择,计较失败,害怕失败,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就会错失大量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不管我们主观意愿如何,接受“竞争、挑战和选择”大势所趋,谁也不可能回到过去那种“大锅饭”时代。因为,创建“公正公平竞争”社会已经成为了我们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共识。

 

2016年4月4日,初稿,4月18日完稿。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970826.html

上一篇:清明祭祖感怀
下一篇:七十感怀
收藏 IP: 171.113.253.*| 热度|

27 杨庆节 程娟 韩玉芬 余文 李志俊 张阳阳 陈儒军 白龙亮 陈南晖 张行者 杨远源 檀成龙 亓欣波 王启云 曹俊兴 黄永义 蒋永华 耿美霞 张家峰 张红光 苏德辰 刘严萍 ghzhou5676 zjzhaokeqin qzw xlianggg cross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