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隆重纪念大学毕业五十周年 精选
2020-1-20 08:33
阅读:6960

隆重纪念大学毕业五十周年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今年将迎来我们大学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日子。往事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涌现眼前。1965年8月我告别家乡亲人赴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求学,从此改变了我和全家的命运。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在我身上得以实现。至今记得55年前告别奶奶的情景。奶奶时年76岁,尽管身体硬朗还是眼泪婆娑地对我说,北京上学这么远,而且一去5年,恐怕我再也见不到你这个孙子了。我说,奶奶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等我大学毕业赚钱孝敬您。

北京地质学院属于当时全国闻名的首都八大学院,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按照前苏联高等教育体制设置的诸多专科性质大学之一。据说当年老革命家何长工先生主管地质部,将隶属于地质部的北京地质学院选在海淀区学院路八大学院最好位置。学校西北和东北紧邻海淀区著名的“五道口”和“四道口”商业区。学校南面、东面和北面分别毗邻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我们学校的师资(包括专业和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民国时期国内几所顶尖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专业教授中既有从北京大学过来的著名矿床学家冯景兰、地层古生物学家王鸿帧(曾任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大学秘书长)、郝诒纯(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石油地质学家,陆相成油理论提出者潘钟祥和物理学家薛琴舫(地球物理勘探系首任系主任)等;从清华大学过来的中国地质科学开山祖之一袁复礼、地层古生物教授杨遵义和岩石学家池际尚(温家宝总理常怀念的老师)等;地球物理学家傅承义、秦馨菱、曾融生等世界一流科学家。还有刚从两校毕业的少壮派老师:彭志忠、刘光鼎、赵鹏大等。我们回顾这些源头大学的学风: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津大学“实事求是”,西南交大的“俟实扬华”。这些名校的优良学风随着北京地质学院的成立和中国地质大学的发展交叉融合,形成了母校独特的并由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校友提出的 “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风。

北京地质学院的办学条件好,教学上名师荟萃,学生食堂饭菜价廉物美,体育运动设施齐全。当年北京市第十届高校运动会在学校召开,我们有幸见到了短跑选手陈家全,跳高选手倪志钦和郑凤荣等田径名将。尽管我是一个不爱体育运动的人(初中因为体育不及格而没有拿到毕业证),但也深知体育锻炼身体对于一个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意义深远。学校拥有两个标准四百米跑道的田径场和两个标准游泳池及冬天滑冰池塘印象深刻,至今还能想起初学滑冰常摔跤的滑稽场面。班里众多爱好体育运动同学积极参加学校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同学中参加的体育项目有:篮球、排球、田径、乒乓球、航海、游泳、棒球、射箭以及美工等。

我有幸加入61652班集体是我一生的荣光。全班26位同学就是一个大家庭,他(她)分别来自北京、河南、江西各4人,福建3人,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各2人和山东、山西、湖北各1人,女同学2名。同学中既有来自农村家庭,更多来自规模不等的城市家庭。无论家庭富贵与贫穷,同学之间平等相待荣辱与共。我们半个世纪同学之间经久不衰的交往时光和场景见证了一个团结健康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以戴联善为首的多位同学带领我们自学无线电知识组装收音机,我组装了一台六只三极管的超外差收音机。记得当时李伟纲同学从家里拿来一只小喇叭,接上我装的收音机,顿时歌声响彻325宿舍。这一活动算是我们自发地与专业(电工电子无线电是我们的专业基础课)亲密接触的难得机会。

大学五年中值得回忆的往事很多。例如1966年初下连队当兵38天的经历。这是响应毛主席1964年发出的“大学生要下连队当兵锻炼”的号召。我们班所在部队驻扎在张家口沙城。团长个子高大,爱打篮球。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打过清风店战役。我们班分在步兵连,女同学分在“特务连”。每两个同学分到一个班。我所在连队指导员说过一句至今记印象深刻的话:“我们野战部队生活条件不能太舒适,否则打起仗来没有战斗力”。军训结束前夕每人3发子弹射击打靶,我得到26环的好成绩。这期间我们参观了附近的坦克部队,参加过部队农场劳动等活动。记得有一次在饭堂开会,中校营教导员给我们讲话时遇到一次地震(可能是河北邢台地震波及),教导员镇定自若的神态记忆深刻。

此外,我们到还首都钢铁公司劳动两次,当年首钢进口了一套大型轧钢设备,这也是我首次与产业工人接触,为工人们艰苦奋斗精神和质朴品质感染。还和一些同学到过厂里一个科长(当时正接受劳动锻炼)家,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城里人住的带厨房和厕所的“套房”。1968年高元贵院长随同我们班(还有64级金属专业一个班)一起在北京地质仪器厂劳动一个月,我们吃住在厂里。我们班军代表杨明先生非常尊重这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老革命家高院长,还叫他给我们讲革命故事。

1969年8月至1970年8月,我们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北京。我们班和64级金属一个班来到江西省弋阳县的江西省物探大队705分队“对口劳动”。期间我和金国鹰、洪发鑫、王昆明、李伟纲等同学还在上饶附近的“枫岭头”地方住了很长一段时间,那是705分队的一个工作点。我曾经负责食堂采购,有时要到上饶采购蔬菜。记得食堂杨师傅的“糖醋排骨”好吃极了。在哪儿经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驻地对面山头的背面是一个国家级大型铀矿代号703。不知道谁挑起我们705队与703矿进行一场篮球友谊比赛。703矿是一个拥有上万人的大单位,瞧不起我们这个只有几十人的705物探分队。洪发鑫同学立即召唤当年学校篮球队主力的两个边锋何定一和叶国志一起来应战,我们倾巢出动前往助阵。记得当时我方说,随便打一下,不必在每个队员后背衣服上写上号码。对方傲气地说,“要打就打正规比赛”。比赛中何定一的三步上篮和叶国志的转身投篮打得对手不知所措,最后居然我方以4分之差取胜。对方很是尴尬地问:你们是什么单位?我们答:山那边一个几十人的比科级还小(应该算股级)的单位705分队。

1970年初,我和刘华定、孔庆华、何立士、王昆明五人在曾陆海老师及队上两位师傅带领下到资溪县“中葛洲”,“牛角尖”等地进行磁法勘探测量。那个地方树林茂密,气候温润,我亲眼见过以前没有看到过的眼镜蛇,棋盘蛇和往往隐藏在绿色植物中的竹叶青蛇。这期间还碰到一次由我们一个师傅抽烟不小心导致的山火,我们奋不顾身扑灭了山火。

1970年7月我们在弋阳分队部集中等待毕业分配,全班同学召开了告别晚会,冯治义表演的杨白劳节目记忆犹新。我服从组织分配留校工作。先后转战湖北丹江校办五七地质队,1972年迁回北京原校址,1975年随学校正式迁到现在的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南望山校区。40年来我一直在教学科研一线“辛勤耕耘”,为学校地球物理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及科学研究做出了自己努力,直至2011年正式办理退休手续。2016下学期我应聘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年资教师岗位”,给2014级本科生主讲“地球物理学”课程并承担四个青年教师的教学督导工作。2017年主持完成最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从此,我结束了所有与地球物理专业相关的实体教学和科研活动,开启幸福快乐退休生活新阶段。

真诚感谢50多年来61652班同学和他(她)们的家庭对我及我家庭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你们是我一生的同学和朋友。

 

2020年1月19日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21492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