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一棵树,栽在溪水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raibo 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依靠自己的聪明

博文

兴趣与尝试---灯谜 精选

已有 6412 次阅读 2012-2-7 15:08 |个人分类:遥握风雅|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style, div, class

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兴趣。也许是受才子佳人,琴棋书画”的影响吧。喜欢归喜欢,却很少尝试。直到过了不惑之年,这一试就不可收拾,诗词、书法、灯谜皆有所收获。对于小时候没书读,大学里没读书的我,能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可谓有点天赋吧

制作灯谜的尝试,开始于系里的2012新年联欢会。其后,我又跟另一位老师,各显身手,把我系40多名老师的名字几乎都做成了灯谜,有的名字竟做成了多个谜面。“计算机系老师的名字真是太给力了!”明年联欢会,继续!

之后,为科学网网络晚会制作了几个灯谜。起因还是因为找到了“吴军”的更好的谜面:“倒吞海陆空”。吴军是我院党总支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信息学院是海洋大学最大的学院,学生工作压力巨大,把“光杆司令”这顶帽子给他,太对不住这位老兄了。恰好科学网上也有一位“吴军”,就把这个灯谜寄给了科学网。

再后来,就不满足于一个,脑筋急转,就有了下面几个灯谜。

(1) 倒吞海陆空  --- 吴军
(2) 航班延误(粉底格)--- 迟菲
(3) 慢慢好转(素心格)--- 徐建良
(4) 喜得贵子(粉底格)--- 丁甜
(5) 天下谁人不识君(粉底格)
(6) 花佩和氏璧(燕尾格)
(7) 布鼓(遥对格)
(8) 愚公立志(白头+素心格)--- 武夷山
(9) 将相和(粉底格)

遗憾的是,有几个谜语没有被猜出来。俗话说,“藏东西容易,找东西难”,“一人藏,万人难找”。除了谜面的问题,人气不够,猜的人少也是一个原因吧。

天下谁人不识君,被网络晚会采用,其实这个是最绕的。谜面虽好,却难以称为好迷。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全国闻名的意思(国闻,谐音“国文”)。取“陈”的动词词义“说”,整句话的意思是:"说的是全国闻名"-- 陈国文

花配和氏璧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传为琢玉能手卞和在湖北荆山发现,初不为人知,后由文王赏识,琢磨成器,命名为和氏璧,成为传世之宝。春秋战国之际,几经流落,最后归秦,由秦始皇制成玉玺。秦灭后,此玉玺归于汉刘邦。入唐后不知所终,后世所称之传国玉玺被传即为秦始皇改造和氏璧而成。(制玺传说当属无稽之谈,璧和玺形状差别特别大。从形体看,可以由玺改璧,但是无法由璧改玺。)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

和氏璧传说很多,最有名的应该是完璧归赵吧。所以,我的本意是用“和氏璧”扣“赵玉”,而“花”扣“英”。这样花配和氏璧就是“赵玉英”,谜底是“赵瑛”。郑融老师所猜“卞小莹”应为不错的谜底,只是“小”字略显多余。

与和氏璧相关的就是将相和了。这应该是我最得意的谜面吧,特别是郑融老师给出了“赵斌”这个谜底,使得这个谜面更加有趣了。看来谜格不仅能够起到提示作用,还能够限定谜底的唯一性呢!将相和(燕尾格)-- 赵斌。

那么,将相和(粉底格)该猜那位博主呢?谜底是“赵国求”老师。谐音“赵国遒”。遒,取其“雄健有力,“坚固”之意。

中国文字,但但“谐音”,“拆字”,就可以有这样的变化、妙趣,怎能让人不爱她。

布鼓(遥对格),这个与诗词中的格律有关。谜底一般不少于两个字。谜面与谜底成对偶句式,平仄协调,对仗工稳,如对联中的“小对句”一般。以词义近而意远者为上乘。

可能是谜面过于多义,迷惑了不少人。我谜面的原意是取“布”的动词词性,遥对动词“陈”;取“鼓”的名词词性,一种乐器,遥对乐器“筝”

经过这次制作灯谜,又一次感悟到,有的事情看上去很难,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所收获。但愿今年的尝试也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不过,我的一个尝试是“中文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语义问题”,看着自己出的这些灯谜,我的头真有点大了

尝试着再做一个人名灯谜,送上迟到的元宵节祝福!

锁二乔(打博主名一,白首格)--- 刘佳佳、刘丽丽、刘娇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861-535081.html

上一篇:书法习作---写给学人亭
下一篇:Vedic Star --- 印度占星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收藏 IP: 222.195.149.*| 热度|

23 郭向云 罗汉江 吕喆 鲍海飞 迟菲 李学宽 王铮 武夷山 庄世宇 陈湘明 柏舟 陈绥阳 黄锦芳 蒋迅 黄晓磊 王亚娟 吕新华 钟炳 陈国文 唐常杰 赫英 张晓良 agreatboy

发表评论 评论 (6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