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基金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wmf

博文

我和吴瑞奖学金——2019年吴瑞奖得主于宙

已有 8047 次阅读 2019-11-13 08:41 |个人分类:基金会|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和吴瑞奖学金的故事

    编者按:2020年起吴瑞奖学金的申请截止日调整为每年的1月2日。奖学金额度提升为每人5000美金。自2019年起至今,共有114位优秀博士研究生获得吴瑞奖学金,其中有半数获奖人已经学成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归国短短几年时间,他们已经崭露头角,并且有令人瞩目的成果产出,开始进入非常活跃的科研创新期。又到一年一度的吴瑞奖学金申请季,我们邀请往届的获奖人讲述自己的获奖经历,希望对将要申请吴瑞奖学金的同学们一些启示,欢迎更多优秀的博士生加入吴瑞大家庭。



我和吴瑞奖学金

 

我叫于宙。

 

今年是二零一九年。

 

今年夏天,我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陈婷老师实验室完成了五年的博士训练,并在博士生涯的最后申请到了吴瑞奖学金。非常感谢陈老师几年来对我的严厉与关爱、在不同阶段给出的最真诚的建议、鼓励并推荐我申请了吴瑞奖学金;感谢吴瑞基金会的各位前辈们对我的认可,带我走进了吴瑞大家庭;感谢NIBS的袭荣文老师和UCSF的黄果老师在申请过程中热心的帮我写了推荐信;感谢吴艳老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以此文写下自己申请过程中的经历,是感谢,是记录,也是希望对将来有意申请吴瑞奖学金的同学有些许帮助。

 

三月。

 

开始吴瑞奖学金的申请。

 

每天在图书馆写毕业论文,寻找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准备吴瑞奖学金的申请材料,咖啡一杯接一杯地喝。那是一段可以认真思考的时间,对于自己过去工作的总结、对于未来想要探索的问题,最终改了又改,总结成了申请材料中的《研究工作进展小结》《自我介绍》两部分。

 

在《研究工作进展小结》中我用了一半的篇幅描述了我们在问的问题前人了解了多少,为什么无法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又是通过怎样的视角和方法去处理这些问题,以及这个问题背后的生物学意义;另一半的篇幅我描述了这项工作中最有份量的两个功能性实证。

 

在《自我介绍》成文之前我纠结了很久,最终决定真实记录。我写下了自己博士生涯之初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做科研,以后要不要做科研;又写了博士训练中两段非常重要的经历,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看到了险远之处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对科学渐渐有了感知;最后,我写了自己对于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兴趣,以及最近几年神经免疫非常棒的几项研究,他们让我觉得这个领域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值得探索也可以探索。

 

申请材料递交之后依然忐忑。有的时候会去官网看看历届吴瑞奖获奖的师兄师姐们的照片,如花隔云端。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要怎样才算得上是吴瑞奖学金的评选标准——“excellence in life science research by a graduate student for innova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dedication”。但是,我所做的工作和我在想的事情已经有了最真实的表达,静待这个世界的回应。

 

五月。

 

吴瑞奖学金的面试安排在北大的金光大楼。

 

之前了解到吴瑞奖学金的面试是谈话式的,不需要准备PPT,我就毫无准备的去了,也觉得自己的介绍啊工作啊在交上去的材料里都写了,老师们应该不会再问了。结果走进面试的房间坐下,对面的孙晓红老师说先介绍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愣了多久但是肯定是懵了一下,这让我在介绍的时候语言组织的很糟糕,后来我觉得孙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疑惑,心里想这下完了。后来几位老师问了几个之前工作相关的问题,还有将来想做些什么,那个时候我的注意力就完全放到了这些讨论中,尤其是一些自己思考了挺久的问题会越说越激动,就顾不上紧张了。面试的氛围非常好,的确不是老师们在质询学生,而是大家一起探讨并给出建议。

 

但是面试结束之后走出房间我的心情一下子又低落了,感觉由于自己的准备不足没有什么希望了;在我之前有一个小姐姐面试完之后出来就很开心,喜气洋洋的,相比之下我就灰心丧气的多。五月的面试想起来总是充满了遗憾。面试之后的诸多瞬间会突然觉得自己当时应该说些别的更合适,或者躺在床上会突然惊坐起来懊悔自己当时明明有更好的答案,但也只能发一会呆,叹口气,睡过去。

 

六月。

 

得知自己申请到了吴瑞奖学金,充满意外。

 

六月二十四号,所里一个好心的师妹专门加了我微信,告诉我吴瑞面试的成绩还不错。当时可能因为太兴奋,胃开始疼,跑到NIBS四楼的屋顶走了好几圈才又回到了图书馆。三天后,接到了吴艳老师的电话,正式通知我申请到了今年的吴瑞奖学金。在祝贺之后,吴老师非常严肃的告诉我吴瑞奖学金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还有责任和义务。

 

从前,奖学金对我而言更多的是物质奖励;但是吴瑞奖学金以及今年申请到的杨绛先生在清华设立的好读书奖学金,对我而言意义决不止于此。他们让你觉得自己和理想离得并没有那么远,让你觉得一个很渺小的自己可以跟这个时代中杰出的文学家和科学家们产生联系,借用我爸爸的话来讲,他们让人感觉理想不是不可以实现

 

摩罗有一篇文章《巨人何以成为巨人》,是他读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的读后感,我想借用文中的一段话描述吴瑞大家庭对我而言的意义:

 

我们平时谈论那些优秀人物时,常说他们孤胆孤勇仅仅凭着个人就敢于与整个世界对抗,其实这都是片面而又夸张的说法。优秀人物自己也爱作如是说,那更是饱含愤激之情了。有恃才能无恐,谁能够在精神上无所凭依就自然地强大起来呢?越是精神强大的人,越是需要拥有最丰厚的精神资源。一个巨人不但需要通过研读典籍占有历代前贤的精神财富,不但需要通过研究人性和社会来把握人性的需要和历史的走向,他还同时需要周围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的理解、支持、温暖、尊敬、鼓励,他需要从这样的心灵交流中得到勇气和力量。

 

十一月。

 

吴瑞奖学金的颁奖典礼在厦门大学举办。

 

这次研讨会上,孙晓红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吴瑞先生以及与CUSBEA的渊源,还提到了吴瑞奖学金的选拔标准是他们要亲自看一看,感觉感觉,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想做研究;邵峰老师劝诫我们拿了奖要学会放下,不要太在意虚名而忘了要踏踏实实做科研;晓东所长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但是还会专门澄清一下,自己是一名科学家,并介绍了自己实验室最新的进展;在岳锐师兄主持的workshop中,各位吴瑞前辈们向我们介绍了在科研生涯的不同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应对。对我来说,吴瑞奖带来的兴奋已经停留在了六月,真正加入了吴瑞大家庭感受到的更多是接下来一定要好好做的动力。尤其是这次我的报告讲的还是一年前就已经发表了的工作,所以心里充满了紧迫感,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新发现,不辜负自己作为一个吴瑞人的使命与担当。

 

晓东所长在颁奖典礼上说,文明的开端是一个人种了树却不是为了自己乘凉。在此,我想要再次感谢吴瑞基金会的各位前辈们,被认可、努力、再去影响后来的人,这样的传承类似于基因的代代传递。不同的是,被留下的基因是为了种群的生存延续;而被传承下来的精神是独立于生存之外的我们自己找到的、更为珍贵的东西。


2019年吴瑞奖学金北京迎新会(前排左一为作者)

 

WechatIMG180.jpeg 

 

2019年第十一届吴瑞纪念研讨会上的报告


2019年第十一届吴瑞纪念研讨会合影(从左向右分别为:任栓成、龚红日、夏宇飞、沈晨杰、孙晓红老师、张思韬、孙芳妙、刘一为、吴艳老师、于宙、周帆、王海滨、薛剑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55618-1205974.html

上一篇:2019 顾孝诚讲座奖获得者介绍
下一篇:我和吴瑞奖学金———张思韬(2019年吴瑞奖学金得主)
收藏 IP: 111.196.51.*| 热度|

3 梁庆华 杨金波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9: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