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博士毕业,不应该是按年头来的 精选

已有 19716 次阅读 2008-9-12 15:19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培养

       新学期伊始,在开学典礼上,有个传统节目,便是新生们逐一对自己有一个简短的介绍,包括原籍、源学校、现导师与研究方向以及“最想说的一句话”。这也是典礼上最有趣的一幕。别看这个节目简短,却也或多或少地透视出学生们的梦想、追求以及做事儿的心态。有些新(博士研究)生谈到,他(她)将在今后的四年里如何……如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想一定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培养博士的体制与要求缺乏真正的了解,以至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不知者不怪。在培博士的过程中,也时常由于对“如何才能毕业”理解上的差异,造成师徒之间的不愉快,乃至积怨,不欢而散,未能实现双赢与皆大欢喜之结局。

应该使学生们知晓,由于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博士教育完全有别于大学本科教育(四年学制,到期毕业)。攻读学位的学生必须达到专业教育所应有的要求与水准,通过诸如专业课学分、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外送评阅、接受论文进行答辩等必须经历的环节,方能够“修成正果”。东西方国家的教育大都如此。简单地说来,就是什么时候达到要求,什么时候拿学位(毕业)。我在美国大学里看到的是(限于材料专业),最快者,三年便毕了业(做理论计算模拟的,人也确实聪明);最迟者则经历了“八年抗战”(做实验的,中间改过题目)。这只是两种最极端的情况。平均的情况是,大概需要四到五年(当然,也因专业而异)。

目前研究生院的规定大概是这样:硕博连读的学生,超过八年则不授予博士学位;已具有硕士仅攻读博士学位者,如超过六年将不授予博士学位。实践证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规定并不算苛刻,也是可行的。需要注意的是,显然并没有规定到了四年就一定得毕业。可见,“到年头毕业”是一种误解。

另外一项规定(大概是本所的)是关于学生的奖学金资助(也就是生活费)。硕博连读超过六年者、已有硕士仅攻读博士超过四年者,学生的奖学金将全部由导师的研究项目(课题)来(承担)支付。因此,这便成了一些人摈弃原则,不顾质量,对学位“放水”的理由。“如果学生不毕业,你还得给他出钱”。这样的理由上得了台面吗?是对学生负责任吗?是对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社会负责任吗?

我在大学里的一位朋友(“985”重点大学里的教授、长江学者)对我说,他们那里的学生三年全部都毕业,还要发表好多文章(这可能吗?),所以做不出太好的工作。学生不能如期毕业,导师的压力很大,甚至有可能顶着今后招不到学生的风险,只好随波逐流。事实上,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大多数学生只能是对研究工作刚刚上手、入门(少数绝顶聪明者例外)。因此,如此三年速成培养的博士,质量不言而喻。

几年前,一位刚刚毕业的博士(好像是做了三年多)想到本研究组来做博士后。我同一位与我合作的美教授一起对他进行面试,听他用PPT介绍他在博士期间完成的工作。事后,美教授对我说,这哪里够博士,没有一个东西做透的,便下了结论,至少还得做两三年。显然,国度不同、导师不同对博士的要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造成同期入学学生彼此间在毕业时间上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系属多因一果。客观上包括,每个导师的要求不一样,有的easy,有的tough。然而,严师出高徒,日后出去肯定会不一样。即便是同一个导师,每个学生研究题目的难度与挑战性不一样,在每一研究方向上的原有积累程度也不一样,第一个学生肯定会辛苦些,后续再来者还是沿着这条路,走起来自然会轻松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总是在所难免的。这里面有机遇,有运气,通常并非导师所能控制。东北话叫做“点子”(“点子背”就是运气不好,打麻将,总点炮、输钱)。所以,对于由此造成的差异,大家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

毕业时间冗长,多数情况下还是学生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会有差别的。这本来是简单而又平常的道理,但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去面对,攀比心态作梗,便出现了心理问题。尽管大家是同一期入学,但每个人原有的专业基础(底子薄厚)、英语基础、计算机基础、智商(IQ)、情商(EQ)、勤奋程度、实验动手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自制能力、进取心、克服困难与战胜挑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都会有差别,有时甚至会相当大。如此天长日久积累下来,对于同一追逐目标,势必形成时间尺度上的差距。最极端情况是,有些人的时间再长也不易有太大的改观。在导师看来,同样一件事儿,交给不同的学生去做,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会有很大差异,快者可能仅需一周,慢者可能需要四周,乃至更长。

举个例子,学生A将样品送给技术人员去测试。技术人员说,要排队,A便将样品放到那里“傻等”。一周过去后,A去问结果,答案是样品还没有给做。A便回来再等,也不经常去问问,哪怕是打打电话。学生B也同样是送去样品测试。技术人员同样说,要排队。B也将样品放在那里,但人并未一走了之,而是与技术人员聊聊天,打打下手(甚至拖拖地),加强些交流与沟通,联络一下感情。技术人员一高兴,就给他夹了个塞儿(或者加了个班)。B便很快取回了结果,进入下一步的工作(其实我在国外实验室也看到过类似的情况)。这就是EQ上的差别。导师自然是帮不上这样的忙。学生们也需要学会去解决各种各样的非学术问题,而不是抱怨或者消极地等待(这样只能是白白让时间溜掉)。好的情况是,导师有可能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研究题目做适当的调整,但导师对学生的了解同样也是需要时间的。

攻读博士学位如同田径赛中的长跑,有的人已经到了终点,跑完全程;有的则可能还差100200米,更有甚者可能会相差12圈。虽然是同一期入学的学生,几年过去之后,出现差距是很自然的。有时也会像“龟兔赛跑”,起初领先者,未必最先到达终点。心浮气躁者肯定不会笑到最后。

总之,做学生的应该调整好心态,不要与他人攀比。曾有位学生,工作没有做多少,便向导师提出要求毕业,理由是他的同学已经有毕业的了,导师十分气愤。学生们所应该做的是,与导师紧密配合,运筹好自己的时间,早日达到要求,早日获得学位,师生都happy。自己不努力,不付出辛苦,靠混年头,还想得学位,自然是没有道理的。这样的人即便是经人“放水”混得学位,也只能是“注水”博士,将来在事业上走不了多远。中国的博士已经过剩,学位后的发展终究要看实力,而非简单一纸文凭。对此,学生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把握住生命里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234-38733.html

上一篇:科学家们眼中的师生关系(献给教师节)
下一篇:一张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试卷
收藏 IP: .*| 热度|

17 柳东阳 吴明火 魏晨 王加升 陈勤 赵广 王浩 强涛 李侠 马红孺 陈学雷 郭向云 蒋敏强 张敏 吴志民 xueshilei221416 qingquanpeng

发表评论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