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林匹亚科学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wrq 研究方向:环境纳米材料与技术;污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水土生态环境修复。 Email: cylfine@163.com

博文

从科学角度回答王牧教授的6点质疑 精选

已有 23359 次阅读 2013-10-24 15:43 |个人分类:科学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闻海虎, 王牧

   10月21日,南京大学王牧教授在科学网发表“我为什么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一文,这是个CNS级别的标题,不仅暗示了文章将要披露的重要内容,而且昭示着作者誓死捍卫学术纯洁的个人动机。王教授凭借这1篇重量级原创文章,拉开了社会各界窥视神秘科学殿堂、大胆发表个人意见的大幕,他本人也毫无悬念地坐上科学网人气榜的第一把交椅,让众多在发文数量上有巨大优势的网友羡慕不已。

   而我作为普罗大众的一员,自然有权利对王闻的公开发帖进行评价讨论。首先说明,我是在浏览了网络上该事件的各种评论,并认真通读了闻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原文后动笔写这篇文章的。

   我试从科学角度分析,认为王牧教授的6点指控大部分恐难以成立。我们仔细分析来看。

   1)从至少“三块同一锅SFC样品”中拼凑的数据,在论文中声称来自同一块样品;

   我认为并不存在问题,因为闻的研究对象以及闻论文的指称是SFC,一锅里的几块样品当然都是属于SFC,这是没问题的。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把一锅样品视作一个“大样品”,将这个大样品分成若干块先后去测数据,然后这些数据都是属于SFC,逻辑上完全正确、科学,不存在拼凑数据之说,闻论文中似乎也没有强调数据是来自同一块样品。

 

2)论文声称S350样品与SFC样品具有类似的相分离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论文第4页)与实验数据(闻教授博文附件第7页)完全不符;

   闻已经解释过了,S350不适用SEM-EDX分析,数据当然看不出相分离。闻通过背散射灰度计算,再用XRD佐证可以推断出SFC和S250,350的相有相同成分,这样通过SFC样品的EDX微区分析可确定出该种铁基材料超导相及背景相的组成,是巧妙的。有个网友给我印象很深,他对S350的EDX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说背景相的成分也不符合245。那大概是因为背景选区里含有细小的超导相,这从侧面上也暗示S350的超导相是较好连通的三维网状细丝形态,故选区时很难将超导和背景相分开!连我这样的菜鸟都能及时地作出这样的科学洞见,各位大神为何没有想到呢?

 

3)在没有测量过能谱的电镜照片上随手加上50个点,声称在这些点做过能谱测量;

   这一条是饱受诟病的,但我认为也没什么本质问题。我请教了SEM-EDX专业人士,目前的仪器条件,在EDX模式下的电子图像是可以比较清楚地分辨岛区和背景区的,既然能分辨,那么确定选区就不成问题,所测的数据对应岛区和背景区,逻辑和物理事实都成立。至于标红蓝点的那张Fig4c并没有测EDX,闻的解释是只是个示意,表示分别测的是背景相和超导相而已。我认为这也说的通,因为实际测定的3块样品和Fig4c的样品同是属于当前的研究对象SFC,并没有本质区别,用Fig4c那张图来示意的话也可(其实把Fig4c这张图去掉都不会影响文章的整体性),但因为论文中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所以误导了读者以为那50个点都是选区在Fig4c样品的。但这影响物理实质吗?

   我真正的疑惑是:Fig4c这张图片按文中的理解似乎是SEM形貌模式下拍的,但掌握原始数据的王牧说是在背散射下拍的。不知究竟是形貌还是背散射。我很敏感地注意到了,闻文章中指示Fig4c图的用词是“SEM image”,而没有用Fig4a的"topography",即便如此,根据上下文还是会让人认为是形貌模式。其实,用形貌图像和背散射图像来示意都可以的,因为两者都可以分辨出岛区和背景区,闻如果拿出一张实际测定EDX时的电子照片出来标上红蓝点就不至于给人落下口舌,闻无非是放了一张更清晰漂亮的图片上去。总之,表述上有误导,但不会影响到实验结果以及结论。

 

4)论文声称每个样品均随机选择50个点进行化学成分测量。事实是没有一个样品测量过50个点;

  上面1)中分析过了,无论是哪一块样品,都是SFC,文章的研究对象是SFC,而不是锅里边的哪一块,3块样品的测定数据都是SFC,放在一起作图没问题。实际上闻论文自始至终都没有去强调Fig4d数据是来自同一块样品,因为他应知道来自哪一块SFC都不要紧。至于Methods中“每个样品均随机选测50个点”的表述的确不严谨。阅读论文更要看整体表达的意思和科学蕴含。

 

5)从一批弥散的数据点中有目的地选出若干点,删除其他点,声称数据是收敛的;

   这是大家争论的最大焦点。我也思考了很长很长时间,最终,我认为在闻那篇论文的具体情境中没大的问题。必须考虑到,闻论文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相分离的事实,而且相分离在这篇paper发表之前基本已经得到公认,那么,闻做EDX分析一方面是希望从定量分析的新角度捕捉相分离的迹象,另一方面还要确定超导相和背景相的分子式组成,并为后面提出新278母体相假说做准备。

   在已经有足够相分离事实证据的基础上,当闻看到79个点的确显示出相分离的结果,将离散的点认为是误差或者交界处或坏点应当也是可以接受的(老的EDX定量分析的误差大于2%)。而且别忘了,做EDX分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确定相的化学组成,如果不删掉坏点,那么超导相的成分就难以真实准确的确定,从这个角度而言,去掉坏点正是去伪求真的过程,是科学的。

   密立根如果不是从13年大量观测的众多数据中,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天才地选出那些揭示单个电子电量的数据,他怎么能提出电荷量子化的假说并准确地得到电子e的电荷值呢?

   真理无处不在,上帝总会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向我们显示真理之迹象,只有那些不平凡的智者才能感应到上帝的启示,并孜孜以求地去实践和证实。

6)编造他人邮箱用于论文投稿。

   这是个硬伤,我不好评价。不知道NC会不会因为这个问题而撤稿。

   我相信马老师和那两个学生是愿意署名的,至于为何又要撤销署名,其中的原因待公众去判断评说。闻之所以提供子虚乌有的邮箱地址,我估计是一方面嫌麻烦又急着要投稿,或者是觉得那两个学生只是做了点测试,本来就是挂名的,所以他们的邮箱根本不重要,投稿时就疏忽了(这是个本可以避免的失误)。网上有说是马老师要求闻挂那两个学生的名,如果属实的话,那也印证了这个推测。挂名是不好,但这大家也可以理解,国际上也有挂名的现象,他们3人做了些测试工作,挂名没什么原则性错误。闻再发SNP顶级论文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把我名字挂上去我也没意见,我的邮箱地址先备在这里:chenyiliang@nju.edu.cn

 

   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不易,但想挑一项研究的些许毛病不难。在千万人的放大性审视下,并没发现闻有一个数据是编造修改的,都有保存完好的原始记录,这已经非常不易了。我相信闻是一个认真做学问的人,其学术造诣和科学品格够的上院士称号。

 

   另外,王教授在所谓的“这个节骨眼”上借助网络公开发文举报,扩大范围和影响,亦无不可,属于学术争鸣和科学监督的范围,是合法的。“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但在这件事情上,不问动机,只看事实才符合科学精神。如果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从科学视角,本着科学精神来探讨反思这一热点事件,对我们整个科学共同体提升科学素养、确认学术规范是大有裨益的!

 

后记:

   1、本博文只是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的分析评论,莫要揣测引申上纲上线。闻和王我都素不相识。我相信王教授看到这篇文章,也会认同自由讨论和科学争鸣的。

   2、有些人永远都不懂,人们所以为的那种所谓物质实在其实根本不存在,世界的图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我们自由心灵的想象和构建,你以为你抓住了所谓眼前的事实,其实你仍执着于幻像,离真理更远!而最终真实的那个东西,是需要芸芸众生亲自去实践和证悟的,不是靠思维能够把握的。没有一定的科学哲学思想,是不会理解的。我的意见在本文已得到充分表达,欢迎理性讨论批判,但不想作无谓的争执,不同意见可自保留。

   谢谢大家! 

 

(说明:本文首发于10月24日,10月26日作了少量修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95-735684.html

上一篇:科学是什么?(by Root-Bernstein)
下一篇:中国奥林匹亚科学院 公告
收藏 IP: 111.187.80.*| 热度|

44 曹聪 王涛 戴德昌 于润泽 肖重发 杜冠 李方国 孙平 张彦斌 张鹏举 燕双仟 张一新 文克玲 严威 吉利川 谢蜀生 周杨 施超 吕喆 王少飞 亢阳 朱义峰 祝熙宇 梁祖青 杨飞 何宏 吴宝俊 曹裕 孟浩 钱磊 赵保明 李世春 袁有录 赵波 丁国如 韩一波 fumingxu oma neilchau zgkx htli HBG biofans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