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练习的多与少 精选

已有 5105 次阅读 2023-8-16 08:2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练习的多与少

我们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上一门课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以后,自己需要复习,做练习题,才能够学好这门课程。如果只是上课听老师讲课,课后不复习,不做习题,时间不长,课上学过的东西便还给老师了。所以,复习和做习题都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步骤。

孔子在《论语》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说字是悦字的意思,在孔子那个时候,还没有悦字,喜悦就是用说字表示。习,是習字的简化。習,从羽白声。这里的白不是黑白的白,而是自的减缩,音zi4,是鼻子的意思,引申为自己。皇字的上部就是这个白。習字的意思是小鸟张开翅膀一次又一次地飞,羽表示翅膀,白表音。《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这里的学习就是学着飞行。学飞当然不是张一下翅膀就能够飞的,要一次又一次地扇翅膀,最后才能够飞起来。

孔子的那句话中,习是什么意思?是复习、温习、练习、实习?我看都可以,都没有错。学了以后,就应当多多复习、温习、练习、实习。

学了一门课程,又做了练习,才有可能学好。什么叫学好,就是正确地化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记得60年前,华罗庚先生曾经两次到我所在的中学,给我们作了两次报告。第一年讲了要多动脑筋多练习,当然他说得是练数学。第二年则说了要“熟练化”。他说要把课程内容弄熟,就有多做练习,最后化为自己头脑里的知识(并非原话,大意如此)。

60年前,我们的高中都是很“放羊”的,更何况上面的指示就是要执行“少而精”的精神。下午大多有自习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那几道题差不多自习课就可以做完,四点来钟就放学了。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同学可以看不少电影,可以去滑旱冰。晚上在家里可以听评弹,除了有收音机的家庭之外,每家每户都有小广播喇叭,每天晚上都有评弹节目。同学们可以有不少课外的爱好,可以看一些杂书,也可以下棋打牌猜谜画画篆刻。

华罗庚先生让我们多练习,多想数学题,应当是不错的。学好数学,对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我们自学一门课程,困难往往在于数学知识不够。人老了,学习能力也必然退化,而这种退化,往往也从数学开始。

近几十年来,少年学生在各门功课中的竞争日益剧烈。其原因在于中考与高考是影响到他们是否能够接受到优质高等教育的几乎是唯一的途径。一开始,这种竞争只在高中阶段,其原因是由于相当多的人因经济原因无法在义务教育之后接受进一步的教育。他们要在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挣钱,或者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就去挣钱。现在,大家的基本生活问题都解决了,家长也都想要让自己唯一的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又办得不好,所以,“内卷”就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了。

我们的考试主管部门思想僵化,不知道什么时候立下的规矩,试题总是这副模样,多少容易的,多少难一点的,都有一个比例。试题又很多,很多题几乎要求考生看到试题就要像条件反射一样答出结果,没有时间仔细思考。这样考生只有拼命刷题才能够考出优秀的成绩。

于是,现在的中学生都在拼命地做练习题。判断一个中学生是否“好学生”,就看他是否用功做练习题。判断一个初中或高中是否好初中或好高中,就看它对学生的要求严不严,做练习的时间多不多。因为这一定能体现在升学率的高低,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升学率“质量”的高低,即“升名校率”的高低。

如今,这样的升学率和升名校率问题,不但存在于中学,也发展到大学本科。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成为了第二高考,而有的本科学校把研究生的录取率和考取名校研究生的比率作为它们夸耀的资本,而很多人也把考名校研究生的比率作为评价一个本科学校好赖的标准。而能否考上研究生的关键之一,如今也是做练习题的多寡。我们的不少普通本科学校正在走那些“超级中学”的道路。

记得某传统名高中的校长主张学生应当全面发展,搞好“素质教育”,但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并不能提高“升名校率”。将来是否能够除高水平的人才,现在是看不出来的,而高考“升名校率”却是立竿见影。于是家长们不干了,要求校长改弦更张,让学生像某超级高中一样,多做练习。

这样,“好学生”、“好学校”的金标准就是,是否刻苦做练习,刷题的时间够不够。大概从语文数学外语到体育音乐美术各科都是如此,大家都要“三从一大”。

最近看到一条消息,说是曾经担任过中国女篮主教练的澳大利亚人汤姆·马赫(这可是一位的的刮刮的名教头)说:“中国人的逻辑是,如果练2个小时很好,那么练4个小时肯定更好。如果你能练8个小时,那要是能练12个小时就更好了。”其结果是,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强度远远超过他所见过的任何一国运动员,他有时不得不叫停训练,以免运动员受伤。

多训练,累不累?当然累,但是能够出成绩,拿金牌。出了成绩,拿了金牌,一切都会有的。成绩不好,一切皆空。但是,过多训练就可能受伤,受了伤会有损失,健康会损失。

出成绩,拿金牌是极个别人的事情,需要天才,需要努力,还需要运气。体育人才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过度训练影响健康,这使得绝大多数的人没有出最好的成绩,没有拿牌子,健康却也损失了。健康损失是一辈子的大事,即使退役后不从事体育事业,也影响一辈子的幸福。

如果不是过度训练,只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无论是否拿金牌,都享受了比赛的过程,还锻炼了自己的身体。这应当是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的真谛。

肌肉、韧带之类的人体组织太疲劳,就会受伤。这个问题受伤的人能够感受得到,医生也可以用现代技术探测得到。过度的做练习题会有什么影响?就像过度的肌肉训练会受伤一样,过度的习题训练也会使脑筋“受伤”。当然,这里的受伤并不是说大脑物质上的损伤,而是思想和行为习惯上的伤害。

首先,是思想的固化。练习题是别人提出的问题,往往已经有了固定的答案,学生只是被动的答题。长期大量的做题。会影响学生的思考。在工作中,他就像俗语所说的那样,“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让他干啥他干啥,不会主动地思考,不会提出问题。

在学习的时候,他只是被动地接受,接受书本上告诉他的结论。看一个文献,只看别人怎么做,有什么结论,不会找问题,不会有疑问,不会找漏洞,不会问为什么。

由于做题是为了考试,学生们往往养成一个习惯,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就要有一个范围。曾经有化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问我,高等数学对我们是不是不重要?他的理由是“考研究生并不考高等数学”。要考的才是重要的。这就是高中的拼命做练习学习给他留下的影响。

直到考上了研究生,上研究生课时,学生还会问,这个内容是否要考。他们缺乏求知的欲望,没有好奇心,没有主动去了解世界的心思,只是一门心思只想怎么考一个好分数。

大量反复的做题,会引起思维的疲劳,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对学习感到厌烦,甚至反感。这在中学生中非常普遍。从清晨到深夜的学习和做题,使他们见到书就反感。他们希望做一些别的事情,希望嬉戏,希望打闹,希望玩笑,而不只是吃、睡、做题和跑步。

与肌肉的受伤容易感觉出来,可以用仪器检查出来不同,思想上的伤害,往往不容易发现,一些思维习惯养成之后会过于偏执,甚至颠倒黑白,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的考试就是一切,做一张试卷就能决定一切。

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练习,一开始也需要反复练习,熟能生巧,这是不错的。但是,凡事都需要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可能走向它的反面,引起不良的后果。就像小学生写错了字,老师让他订正过来,让他多写两遍,最多写个五遍,也就罢了。有的教师,非让罚写十遍二十遍,甚至一百遍。把抄写成了惩罚手段,这就很不好了。本来,写字是学生的学习,如果他自己想写得漂亮一点,多写几遍,他会觉得越写越漂亮,他会自觉去写去练。如果是写错后被逼迫的惩罚,小孩子就会产生对写字的抵触心理。

古人说,过犹不及,这是很有道理的。练习、训练都要有一个度。如何掌握和控制这个度,就是很重要的事情。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往往就体现在这里。管理者可大可小。最小的管理者,只是管理自己一个人,水平的高低也就影响自己。大一点的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就会影响他管理的那个领域。过犹不及这个道理,却总是适用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399195.html

上一篇:稀土金属与稀散金属——镓和锗不是稀土元素
下一篇:金属:原子与离子
收藏 IP: 39.78.110.*| 热度|

11 郑永军 尤明庆 孙冰 许培扬 武夷山 吴斌 崔锦华 徐耀 周忠浩 李斐 guest359988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9: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