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端午日杂说“端” 精选
2021-6-14 08:28
阅读:9401

端午日杂说“端”

今日端午,端午即端五,又即端阳。端午之时,说一说端。

端,本义是站直。《说文解字》:“端,直也。从立,耑声。”站直就是立正,因此,称端为正,我们现在常常还说端正,这接近于端的本义。

端是正,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偏不倚。这样坐着,称端坐。这样的容止,称端庄。这样的正楷字,称端楷。

端午节起源何时,如今很难考察出来了。一般认为,在很古老的时代,这就是在夏至前后的一个重要节日。从字义上看,阳对应于夏,端对应于至,端阳与夏至意思上很接近。在夏至前后,太阳最高,用古人阴阳的语言说,就是阳最足最正的时候,而阳最足最正之时,阴随即要增加了(阴影要增长了)。这就是端阳的意思。

夏历十一月为子月,正月为寅月,五月为午月。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用十二个月(插入闰月)来拟合太阳年的核心问题之一。它使得中国的历法成为阴阳历,中国年的时间长度在平均的意义上等于太阳年,而春夏秋冬四季大体上与太阳年的节气相吻合。所以,以半夜作为一天的开始,午时为一天之正中(十一时至十三时);以子月为一年的开始,午月也相对于一太阳年之正中(夏至前后)。

而古人又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从一到九,五又为正中。

所以,人们称五月初五为端五、为端午、为端阳。

端是一个很好的字,端正是一个很好的词,我们做人做事就是要端正。坐要坐得端正,立要立得端正,行为要端正,品德要端正。过去被人称赞品行端方是很高的评价。品行端正的人,过去称端人,端士。

孟子说:“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尹公之他是一个古人的名字,孟子认为是一个端人,说他的朋友也必定是一个端人。

端的反面是不端,不端就是不正。我们如今反对学术不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做学问应当是老老实实的事业,决不能投机取巧,行为不端。

端是正,是直,是平。所以我们常常说一碗水端平。端平,就必须拿得稳。民以食为天,我们的饭碗是很重要的,所以,传统上用手拿饭碗的动词用的是端,称端饭碗。饭碗是人们生活来源的象征。一个端字,表示了我们对于饭碗的重视和恭敬的态度。不认真,稀里糊涂的,甚至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不端”了,就可能砸了饭碗。

如今对于学术不端,往往还比较宽容,这可能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暂时先宽容些些。相信以后会越来越紧,越来越严。有关人员还是要小心谨慎,管束好自己、管束好学生和下面的工作人员,不要“不端”,砸了饭碗总是不好。

端,还有一个义项是事物的一头。顶端、尖端、末端、端点、两端等等,都是指事物的头。

这里的端,实际上是耑字的假借。耑,音duan1,与端同音,本义是事物的开头、开始。这是一个会意字,中间一横是地面,下面的是草木的根须,上面的是草木的尖,所以从字形看,耑就是草木的尖头。实际上,草木初生,都是直直地往上长的,所以端字的本义为直,在这里可以理解了。

耑是草木的头,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多以端假借,结果借来借去,“端行而耑废”。

端,头,是事物的开始,如开端,发端,端倪,端兆。

《庄子大宗师》:“反覆终始,不知端倪。”前人这样解释端倪:端为草始,倪(儿)为人始。

端可引申为头绪,如《三国志郭嘉传》中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多端寡要就是头绪太多而不得要领。实际上,端、头、绪都是头,端(耑)是草木之头,头是人或动物的头,绪是丝的头。

端可引申为原因、原委,如端原,端由。无端的本义是没有什么原因,如张泌《蝴蝶儿》词句:“无端和泪湿燕脂,惹教双翅垂。”争端的本义是争执发生的缘由,如今转化成为争执的事由。

这样,事情的两端,就可以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孔子曾经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读到孔夫子的这段话,我也有类似的体会。有时候,学生或别的什么人问我的问题,我也许并不了解,“空空如也”。我就问学生问题的来龙去脉,“扣其两端”。在一番相互的讨论之中,我可能就弄明白了,学生也有可能就搞清楚了。

两端都清楚了,事情也就可能清楚了。所以“端的”的意思是果然、的确;究竟;事情的经过;底细。端详也就是问题的始末。京剧《铡美案》中有著名的唱词:“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曾记得端午日朝贺天子,我与你在朝房曾把话提……驸马爷进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

端详作动词,那就是详细地看,仔仔细细地看。

现在虽然耑字的意思已经由端字承担,但是由耑作为偏旁组成的字还有许多,略微看一下这些字也有好处。

瑞,本义是作为符信的玉。过去诸侯朝见天子,手里拿着的“圭”,就是一种瑞玉。上古交通不便,诸侯不能常常见到天子。再相见时恐怕变化很大,为防止假冒,于是需要用信物作凭。这符信就是“瑞”。瑞符是见面时首先需要出示的,瑞字中间的耑便是首先的意思。

祭祀是人与神交通,实际上是人间交通的仿照。于是,在祭祀的时候,人们也需要用到类似的符信,也称为瑞。

时间长了,瑞也就引申为吉祥的事物。如瑞祯、祥瑞、瑞气、瑞光、瑞雪等等。

揣,本义是量高度,音chuai3。耑是初生的植物,苗,把手指伸开,用手度量苗的高度,所以揣表示度量,测量,引申为估量,猜测。有揣摩、揣测、揣度等词。不揣冒昧,是一句客气话,表示自己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不揣浅陋,也是一句谦词,表示没有考虑到自己才疏学浅,见识鄙陋。

至于揣在怀里,表示怀藏的意思,怀孕了,称揣了崽等,那是现代北方方言才有的用法,读chuai1。

惴,音zhui4,恐惧,害怕的意思。如果以字形分析,耑是初生的、小的,惴字便应了如今网络上的“小心脏”了。如今仍然常用的词:惴惴不安。

喘,如今的常用字。呼吸急促为喘。新生儿平静的呼吸次数约每分钟40多次,运动时有60次。成人一般不到每分钟20次。用成人的标准,小婴儿都在喘。所以,耑加口旁为喘,也就容易理解了。

耑为草之初生,初生之草成长很快。所以湍(音tuan1)为水流急,遄(音chuan2)为行动疾。

水流湍急,则多回旋、旋涡。李白《蜀道难》有诗句:“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物体在空气、水等流体中运动时,会遇到不规则运动的流体团,这就是湍流。例如飞机在飞行中,列车、汽车、船舶在行驶中,都会遇到湍流。湍流增加了物体运动所遇到的阻力,浪费了运动所需要的能量。这是流体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大问题。

遄字如今用的很少了,只是偶然有人写信写文章时用到遄往(快去)、遄归(快回来)等语汇。

踹,音chuai4,是一个后起字。本义是脚跟。古人用得很少,现在北方方言口语中表示以脚底用力踢,如“踹了他一脚”,如“把门踹开”等。

颛,音zhuan1,表示头脑很愚蒙朴实的样子(页是人头)。这个字用得很少。如今经常遇到的只有两个专用名称。

一个是颛臾,这是古代的一个小国。在春秋时已经成为鲁国的附庸。《论语》中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今大家都学传统文化,《论语》中的这一段,一般都是要学的。

另一个是颛顼(音xu1),这是传说中上古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据说是黄帝的孙子,高阳氏。

离骚》的第一句话便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我是高阳氏的子孙啊,我的父亲字伯庸)。如今端午节的主角屈原,就是颛顼的后代。

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2910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