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相互讨论、质疑甚至责难,科学才能够进步 精选
2020-9-23 08:16
阅读:5611
标签:思考, 压力, 气氛, 科研环境, 考核

相互讨论、质疑甚至责难,科学才能够进步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大大小小的科学发现,大都与科学家之间的相互讨论、质疑甚至责难有关的。

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似乎都是各人做自己的事情,各人在自己的“疆界”里,做一点一滴的小事情。极少相互讨论,谁也不关心别人的工作,要说的话也都是不痛不痒的“有一定意义”、“比较好”。学术会议上都是报告自己做了哪些工作,发表或将要发表在什么什么地方。到别地做学术报告也如此。绝不透露自己对于什么问题的看法,生怕被别人“偷去”自己的学术思想。

是不是会被别人偷去学术思想呢?会有的。也正因为有,人们才注意“保密”。那么,听了别人的思想,自己继续往下做,可以不可以呢?

应当是可以的,但是要光明正大地说明,这个思想是某某人在什么情况下说过的。不加说明,好像就是自己从头想出来的,这就是“偷窃”了。

我们现在正有点防同行如防贼。

现在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比较少,当然跟我们的考核制度有关。我们各单位现在往往只认文章或成果的“第一”责任人,成果给了甲就没有乙的份儿。这就很影响单位之间的合作,更影响一个单位中两个或几个人之间的合作。

由于都是比较小的工作,所以也很难提出什么问题。相互不大有交叠。要说相互关系,一种就是相互“支持”,说起来就是你支持我,我支持你,形成一个圈子。一个圈子里的人,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碰到一起就吃喝一顿。圈子里的人并不真的是学术思想上的交流,而只是在评奖、与名利有关的各项评议中,相互做交易。另一种就是相互对立,甚至敌对。

一个又一个圈子,大圈子套小圈子,或联盟、或对立,都是围绕着名利转。而极少真正的讨论科学问题。

实际上质疑是科学发展的必要甚至是最重要的过程。有时候,在对待某一点科学问题上。看法相互对立,甚至相互责难也是好的。

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则是只管自己发文章,把文章发到影响因子更高的刊物上。对于文章的科学意义到底有多大则考虑得较少(不考虑是不可能的,要发文章总要说一顿意义,只是真正动脑筋对搞清楚实际的意义考虑得较少)。

由于只管自己发文章,对于别人的工作,即使是科学上的“近邻”,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更没有兴趣去认真考虑。所以就无法去质疑、去讨论。

要能够对于别人的工作进行质疑,展开讨论,也需要几个条件。一个是自己需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把问题说到点子上。也需要有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实际上做什么事情都是如此,举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如我们的科学网博客也是如此。我有时很想念李小文先生,他自己有水平,而且敢于批评人,不讲情面,不计私仇,对事不对人。当然,那时候还有好几位愿意讨论的人。在科学网讨论问题,搞得很活跃。当然讨论、质疑甚至责难都要讲道理,也要有所节制,不能胡搅蛮缠,死缠烂打。

要造成一个生动活泼,能够开展正常学术讨论和学术批评的气氛和环境,这是发展科学事业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现在缺乏这样的气氛和环境。

这种事态的形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长时期的高压力。我们现在的考核制度,对于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压力太大。使得大多数科教工作者只是考虑高速度地拿出大量的工作,无法深入的思考。这样的结果,是工作做了不少,但是水平不高,科学意义不大。

科教工作者的压力主要来自本单位的领导,可是各单位领导的压力也非常大。排行榜在那里放着。领导也还想“进步”啊。现在从单位领导,到各位科学和教育工作者,都要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上面给的压力太大,另一方面自身对自己的压力也太大。大家都在重压之下,只管自己的“文章”,哪里会有兴趣和精力去思考,去讨论,去质疑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25171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