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精选

已有 11675 次阅读 2019-11-11 08:08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绩效考核, 人才, 组合, 优势互补

如今的绩效考核方法不利于人才的组合

写复合材料的时候,想起来人才的组合。

在古人那里,人才与人材常常是通假的。材本来是木材的意思,引申为一切材料,又可以指人的才能。我们是要因材施教,就是指按照人的材质去教导。

无论是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还是高分子材料,都各自有突出的优点,也有其缺陷。复合起来,往往可以取长补短,复合成为更优秀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其长处和短处。科技人员也是如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或改进的过程中,各位科技人员也都会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有些人眼光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有大局观;有些人善于在具体细致甚至有些繁琐的工作;有些人文字表达能力特别好;有些人物理概念清楚;有些人善于数学推导;有些人心灵手巧,能够设计制作新装置等等。但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极少极少的,这就需要人们的合作。好的合作,往往能够产生好的工作。

合作,可以是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之中的合作。一般来说,不同单位之间的合作最大的问题是相隔距离较远,不能随时随地交流,同一个团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合作应当最为便捷。

但是,虽然同一个团队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最为便捷,但是,也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难以解决。比如,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能够较好的合作,可是,当取得一点进展,略有一点成绩的时候,矛盾便出来了。也就是说,取得成就的归属,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现在的考核是非常频繁、细致的。说的近一点是与每一个人每年直接的效益切切相关。现在绝大多数单位都是把“绩效”很快地兑现的,几乎是每年立竿见影。说的长远一点,则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职称、荣誉、地位、帽子等。这样的考核,对于一个上下差别较大的团队成员之间,如,一个教授带一个副教授、或者一个讲师这样的“垂直”体系,或者一个大牛比如院士与他下面的人,问题还不很显著。而对于两个资历相似的人,麻烦就大了。

但是,所谓合作,要能够真正对两方面都有益、对解决问题帮助最大的合作,恰恰要求合作者有相差不大的水平,这样的切磋最有好处。也只有这样,才真正能够“切磋”起来。两个人水平、地位相差较大,容易成为“指令”,即使交流起来,也只是对“指令”的质疑。这一点,并不一定是地位较高者的不够谦虚,也是因为地位和水平较低者的习惯性服从或自卑心理,这一点很难完全克服。

而两个资历和水平相似的成员在一个团队里,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很麻烦的事情。过去人们往往就说“一山难容二虎”,对于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所谓“成绩”与名和利结合得如此紧密的情况下,很难相信还能够有同一个团队里两位资历、水平相近的人还能够真正的“切磋”。

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想真正在一个领域有较大的进展,靠某一个个人的单打独斗可能是困难的(当然,除去某些像数学那样的纯“理论”问题),都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是较大的团队集体努力。为了在一个领域保持先进的地位,也需要在某些单位中,集聚若干位水平较高的科技工作者,这里人才的组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像我们现在各高等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恐怕只适合一位教授带几个研究生做一些小事情。即使上面还有一位“大老板”,带几个教授,那几位教授恐怕也都是各人做各人的小事情,难以有真正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合作。而要做到有不同才干的人的合作真是难上加难。

我们现在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考核过于频繁和琐碎,对于教授参加本科生教学的要求则过于空洞。所谓绩效与名、利的挂钩过于“直接”甚至“粗鲁”。对于大学教师,对于“淡泊名利”光有空洞的教育是不行的。一方面教育教师要“淡泊名利”、“甘于坐冷板凳”,一方面却斤斤计较地记着“工分”,那是用后者完完全全地否定前者。我一直主张,对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高等学校的教师,不需要实现所谓“绩效工资”(参见《大学教师不宜实行“绩效工资”2018-9-20,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003895.html )。心里挂着“绩效”,难以有真正无私的合作。对于学术带头人来说,也难以组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组合。

人才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种绩效考核制度实在是难以让人才得到很适当的组合。我知道,一下子废除“绩效工资”难以实现,但是我希望,即使不能全部废除现在这样的“绩效考核”,也应当使“绩效”与名利的挂钩逐步“松弛”一点,不要过于直接和粗暴,不要那样赤裸裸。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205643.html

上一篇:强度性质“1+1大于2”的复合
下一篇:杂说“楚”
收藏 IP: 39.78.132.*| 热度|

42 周忠浩 俞翔 郁志勇 刁承泰 姚远 肖勇 刘勇 徐明昆 郑永军 许培扬 文克玲 姚伟 李东风 邝宏达 刘山亮 梁洪泽 周浙昆 毛善成 苏德辰 武夷山 杨金波 徐耀 周春雷 叶建军 张勇斌 王安良 朱志敏 李毅伟 曹俊兴 黄永义 郑强 王俊杰 李学宽 孙颉 曾跃勤 晏成和 王林平 罗鸿幸 彭真明 何金华 张勇 张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