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方程的变迁 精选

已有 11840 次阅读 2019-7-18 08:39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方程式, 九章算术, 微分方程, 化学反应, 赛车

方程的变迁

小时候上初中一年级,有了代数课,知道了“方程”,许多小学算术课中间的很“绕”的题目,列一个方程,就很容易解出来。一眨眼,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是,我学过的课本上可从来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小时候的我也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就像当年坐在我边上的那位同学叫张家麒,我当时并没有去追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一样。

不过,年长之后,慢慢明白了,给人给物取名称都是有一定根据或一个缘由的,如张家麒的家长希望他像他们家的“麒麟”,给他们家带来荣华富贵,所以给他取了这样一个吉祥的名字。但是,很长时间以后,虽然学了一元二次方程、高次方程、指数方程等等,我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把这些方程称为“方程”。

直到后来学矩阵,用计算机解线性方程组,看到这由数字组成的方方正正的阵列,才模模糊糊地感到,怪不到这叫做方程。

实际上,“方程”这个词,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原来就是指线性方程组。方,方形;程,程式。差不多两千年前,汉代的《九章算术》的第八卷就取名“方程”。该卷一开始就给出了一道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算题,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今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子共39斗;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子有34斗;而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子则有26斗。问每一捆上等黍、中等黍和下等黍分别能打出多少斗黍子?

显然,任何没有把初中代数全部忘记的人,都很容易写出如下的三元一次方程组

3x + 2y + z = 39

2x + 3y + z = 34

x +  2y + 3z = 26

在《九章算术》中,自然不会有xyz这些变量名,它们实际上也没有什么用处,只要人们记住它们的相对位置即可,如我们可以这样写

3   2   1    39

2   3   1    34

1   2   3    26

当然,《九章算术》中也不会有阿拉伯数字,而且根据中国人写文章的传统习惯,字是竖着排列的,列序是从右到左,这样就给出了下面这样的“方程”。上面阿拉伯数字阵列的第一行相当于最右边的一列,第二行为中间的一列等等

接着《九章算术》就给出了求解这个方程组的方法即所谓“方程术”,实际上就是现在初中所学习的“加减消元法”。只是更接近现在我们用计算机程序来计算的过程,虽然显得有些“笨拙”,但是却像现在我们使用的各种“傻瓜机”一样,即使使用者能力差一些也没有关系,只要照着“方程术”按部就班去做,类似的问题都一样解决。实际上,我们用以计算的计算机也就很“傻瓜”,并不会变通,只会照着编好的程序和输入的数据,老老实实地去照做,麻烦一点倒没有关系。

方程在中国古代就是指这样一类线性方程组。

我们现在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是因为1859年清代数学家李善兰把equation 翻译成“方程”。李善兰当然知道“方程”一词的本来含义,他这样做,实际上已经把“方程”这个词的定义进行了扩张。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增加,绝大多数名词的定义都在变化,其中很多是在扩张。例如,数,最初只是指自然数,后来扩张到分数,又扩张到负数和〇,这就成了有理数;再扩张到无理数,就成了实数;又扩张到虚数,成了复数;以后又有了多重复数。

方程或方程式这个术语也是如此,也在不断扩充它的“定义域”。

一开始,方程(组)只是指线性方程(组),后来就有了二次或更高次的方程,再有了分式方程和分数次方即开方运算的方程,也就是在代数式里带有未知数的等式,或者称代数方程。

以后,又有了带有三角函数、指数或对数函数的所谓超越方程。

在科学和工程上非常有用的是微分方程。只有一个变量的是常微分方程,有多个变量的称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的一般解是一个或多个函数,甚至是“函数的函数”,而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数值。

由于某个方程(组)的解,或者说适合于某个方程(组)的函数,具有某种特定的性质。许多物理问题就可以写为某个方程的解,也就是说,很多物理定律就可以用方程来表示。

像人人皆知的牛顿第二定律就被写为 F(r,t = m*a(r,t)。其中m是质点的质量,r为质点的坐标,t为时间,力F和加速度a都是坐标和时间的函数。这样的方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物理定律的表达式,或者称为公式。这样,方程式和公式(equation和 formula)在很多情况下成了近义词或者可以混用的词汇。

在更一般的情况下,许多物理定律都被表达为微分方程。像经典力学即牛顿力学的规律被总结成的哈密顿方程,经典电磁学的规律被表达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是薛定谔方程,如此等等。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客观世界的某一种规律尚不能用方程式表示,人们往往会不认为我们对此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

由于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很多微分方程实际上是无法得到它的解析解或者说严格解的,只能求得其数值解,当然现在这项工作总是由计算机完成的。有趣的是,在求解的过程中,许多情况下,可以把偏微分方程转化为线性方程组,这样又回归到了原始的“方程”。

例如,对于原子-分子体系,由于一般都是多体问题(原子-分子一般总是有许多个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其薛定谔方程就无法得到解析解,也就是说,薛定谔方程的解即体系的波函数不能写出它的准确表达式。但是,当人们把构成方程解的函数写为一系列已知函数的线性组合后,薛定谔方程这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就可以还原成了线性方程组,也就是类似于《九章算术》中的真正的“方程”了。

当然,对于一个有十来个到几十个原子组成的体系,其方程组的系数行列式可能会有成百上千阶,不过这对于现在的电子计算机来说还是基本上能够胜任的。

从原子-分子的角度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就是薛定谔方程在不同参数下的解,因而,照着现在这样的方法,我们的化学世界,林林总总的化学反应,也不过是不同参数的“方程”而已。

不过,我们从中学化学中就开始接触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却与上面所说的数学方程不是一回事情了。它只是表示表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过程。例如,碳酸氢钠(小苏打)分子的分解反应,就把反应物和产物分列在等号或箭头的两边即可。

当然,我们需要使得等式两边保持“物质不灭”,即等式两边各个化学元素的原子数相等,也就是将方程式“配平”,以保证这仍然是一个“等式”。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说明由这些物质变为那些物质,一个示意而已,画一个箭头,也不必配平。我们也把它称为方程或方程式。这只是一个式子,这样的“方程式”与原始意义上的方程已经不是一回事情了。

至于在竞技赛车中的“方程式”,则只是根据赛车的大小、重量、功率等所划分的等级,如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功率最大。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由于当年的“体育老师”偷懒,不肯把formula另外再翻译一个名词,就硬傍着“数学老师”的“方程式”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190024.html

上一篇:说影响当今战争与和平的化学元素——铀(下)
下一篇:我经历的高考阅卷及由回忆引发的感想
收藏 IP: 60.208.158.*| 热度|

28 武夷山 张学文 王从彦 尤明庆 李学宽 晏成和 史晓雷 郑永军 苏德辰 文克玲 李晓姣 杨正瓴 李毅伟 鲍海飞 王安良 张北 黄永义 韩玉芬 张华容 王俊杰 刁承泰 张江敏 刘德力 周忠浩 刘浔江 童调生 韦玉程 刘山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