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心说起
2019-2-15 08:17
阅读:9727
标签:央视春晚, 错别字, 文化修养, 异体字, 书法

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心说起

心就是心脏,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维持着血液的循环,心脏坏掉了,人的生命也就差不多没有了。但是,我们的古人却还认为心脏是思维的器官,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我们的汉字,思、惟、想、爱、怒、悲、恐、惧等都与心有关(简化字爱把心简化掉了还受到不少人的责备),其实这些所谓“心理”行为的发动者都不是心。又有人说,这是我们中国古人的无知,其实,西方人也比我们强不了很多,他们的祖先同样认为这些心理活动与心脏有关,为了表示爱还常常画上一颗心。所以,这一类问题不是中西方医学之争而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争,广义一点说,是传统认识与现代科学之争。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知道,思惟活动是大脑的功能,不过,由于文化的传承性,这些表现心理活动的汉字照样属于“心部”,各国人们给人献上爱仍然画一个心形图案。实际上,汉字心,也是一个象形文字,它从甲骨文到隶书、正楷的各种写法,略如下图所示

由于心字的楷书写法体形较宽,所以在它做偏旁的时候,字形就起了变化。汉字左右结构的形声字最多,这样,当心放在左边作偏旁时就变形为竖心旁“忄”,在上下结构的字之间,心一般不变形,仍然写作心。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就变成了“㣺”,如恭、慕、忝等字。

显然,“㣺”与“心”的关系只是把心的第二笔的弯拉直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形变呢?汉字是要书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要考虑到书写的方便,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字的美观。与上下结构的悲、怒、怨等相比,恭、慕、忝中的“心”要塞到上方一撇一捺下面的空间中,换句话说,这些字留给“心”的空间更为窄小。在这种情况下,把心写成㣺就显得舒展而漂亮。同样,把左边的心写成竖心旁也是隶书和楷书的成果,竖心旁忄显然是㣺的进一步简化,显得左右更加紧凑。所有这些,都是适应书写的方便和美学的需要。

相反,处于比较初级阶段的篆字,不管心处在什么部位,都是老老实实地写上一个心,并没有这些变化。这说明汉字的发展,它在历史上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从篆字到隶书和楷书,以及各种简化和繁化),都遵循这两个原则:一个是书写的方便,另一个是美化。其中日用书体更侧重于书写的方便,而正规的文书则更侧重于美化。

弄清楚这些字的来龙去脉、发展历史,都是为了更好的应用这些文字。历史上留下漂亮文字的文人,大多有较高的文字修养。在他们所写的文字中,从今天的角度看,有许多异体字,但是极少有错字。文人们写异体字是正常的,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什么人去规范哪一个字必须这样写,但是,写了错字是大家都看得见的,是要被笑话的,科举考试的时候是会“不及格”的,所谓错字就是违反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

举一个例子,就说我们过年总喜欢说的恭喜的恭字。恭就是肃敬,谦逊有礼貌。《说文解字》:“恭,肃也。从心,共声。”段玉裁注:“肃者,持事振敬也。”用现在的话说,恭差不多就是敬,恭恭敬敬。当然,这恭敬不是伪装出来的虚头八脑,必须发自内心,所以,恭字的下面是一个心,就是现在所写的”。共是声旁(当然也有意思,双手捧着物体,表示上供)。当然,古人也有更省事一点,把共下面的”简写为“小”的,须知,这里的小并不是大小的小,而是与竖心旁一样的写法,仍然是心。这样的字,就可以认为是一个异体字。

可是,在2019年的央视春晚上,屏幕上大大的“恭贺新春”,却把恭字下面的“”,换成了一个“氺”。一颗心成了一泡水,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字,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错字。

 

如今学写毛笔字的,很多人并没有同时认真地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常常犯一些缺乏常识的错误。央视春晚的那么多审视的官员,大概精神都过于紧张,工作疏漏,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当然,严格地说,还是水平不够、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审查这种背景文字,致使这么大的错字出现在春节晚会,实在是很不应该的事情。

不过,更不应该的是,当人们指出春晚恭字的错误之后,有些所谓“正规媒体”上的错误报道。这些报道认为,说春晚的恭是错字还有争论,因为有部分“书法爱好者”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增加或者减少一些笔画都是常有的事情。对于这些“书法爱好者”和宣扬这种观点的媒体工作者来说,有这样的误解是很糟糕的事情。

上面已经说到了异体字与错字的差别。汉字在历史上从篆字发展到隶书、草书和楷书,都是人们在实际应用中逐步约定俗成的。又有一些文人做了整理和推广工作,实际上这些文人的作品就起着约束、规范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又经过了悠长的历史时期,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很多异体字是正常的事情,那些异体字也都有各自产生和稳定存在的逻辑。如果不顾前人的使用情况,自己随便增添笔画,那就是错字。

现在有些所谓“书法爱好者”不认真学习文化,以为书法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便增减笔画或者乱写一气也没有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更有一些人,看到历史上的一些异体字,就自以为是地或别有用心地编造或以讹传讹地乱说一些毫无根据的传说故事,搞得有些文化程度较差的朋友真以为字是可以随便乱写的。

举一个现在传说很广的例子,承德避暑山庄的门匾,康熙皇帝书写的“避”字在“辛”字底下比“正规”的写法多了一横,于是,人们便杜撰出康熙皇帝写错字,人们不敢说,跟着错的故事。实际上。从汉代的《曹全碑》,到唐代的书法名家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頫等等无数名家,都曾经把辟中的辛多写了一横,这就是一个异体字,而绝不是康熙皇帝写错字。

 

再举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曲阜孔府大门楹联上的“冨”字系纪晓岚故意写成少了上面的一点,以求所谓“富贵无顶”。那也是无稽之谈。早在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的高贞碑,在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崔敬墓志碑上的富字,就都是没有一点,像北宋著名文人蔡襄等许多文人也都写过没有一点的富字。明代的字书《洪武正韵》也收录了这个没有点的冨字,注曰:“富亦作冨”(转引自《康熙字典》)。这哪里是乾隆时期的纪晓岚的随心所欲地一写?

 

总而言之,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文人,他们做文章用字都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写字就更不是随便乱写的。看到几个异体字就胡乱猜测所谓“书法家写字随便多一点或少一点是常有的事情”完全是没有根据的,是缺乏文化素质的表现。

但是,就是这样的胡乱传说,却确确实实地影响到现在的许多书法爱好者。他们不是扎扎实实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只是华而不实地临摹了几个字,就真以为自己也是书法家了,甚至想以此发财。有些做事情不规矩的干部,更是利用自己的地位,胡乱涂些几个毛笔字,借机敛财。有人骗别人也骗自己,骗到最后自己都当真了,以为自己真是“书法家”了。被枪毙的那个“副省长”胡长清据说竟然哀求说别杀他,他可以为大家“写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现在,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能够学习书法。我以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一定要让小孩子走正路,而走正路是需要教师引导的。学习书法一般都要求临贴,临贴就一定会遇到异体字的问题。如果做教师的搞不清楚上面所说的异体字来历的问题,而是如有些媒体那样错误地认为“书法爱好者随便增加或者减少一些笔画是常有的事情”,那就麻烦了。

像字形、字义这样的问题,在传统上被称为“小学”,几十年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育都并不很重视“小学”,致使大家对于一些基本问题缺乏了解。喜欢书法艺术的人,也往往不重视文化的学习,写字就往往出笑话。不少有一点名气的人士如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也喜欢出示自己的“墨宝”,以显示自己的多才多艺,但是,也正因为文化方面的欠缺,常常写错别字,例如把“皇后”写成“皇後”、把“千里马”写作“千裏马”之类。像这次央视春晚的祝贺词中的错字,也是很不应该的事情。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如今的很多所谓“老教师、老艺术家、老书法家”实际上并没有受过正规的或完整的中小学教育,从而在基础文化素质方面很为欠缺。他们作为广义的教育工作者也会把这种不良影响一代代地往下传。这当然并不是他们的责任和过错,但是,大家都应当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注意在实践中继续学习,补上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习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那就是不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当然,对于科学,有科学的逻辑,要讲因果关系,弄清了因果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科学知识。对于文化,则要弄清楚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前后过程,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现存的文化。而作为广义的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遵守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和影响下一代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16226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