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杂说苦味与吃苦 精选
2017-12-1 08:05
阅读:8454
标签:进化论, 药物, 生物碱, 苦味

“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是功”——杂说苦味与吃苦

侯宝林先生有一个著名的相声《改行》,里面说到(当然是杜撰的)清代京剧演员龚云甫先生因“国丧”不能演剧而改行卖菜。他挑着一担菜,“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后》的叫板想来了:‘唉!苦~哇!’”正在挑选黄瓜的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

侯先生在相声里用到了“苦”字的两种意思,一个是苦味,另一个是身体上的痛苦。

苦,最早是一种植物的名称,以后把它的味道也称为苦。这是苦字的本义。

人们天然不愿意吃到苦味。喂小孩子甜水,小孩子都能够接受,喂苦的药,小孩子都不愿意,要吐出来,要哭闹,这不是教出来的,是本能,这说明人们天然排斥苦味。

也正因为人们天然不喜欢苦味,才把“苦”从舌头的感觉引申到身体和心理的不良感觉,把苦和痛放在一起,把苦和难放在一起。所谓“吃苦”就不一定真的去吃,而是去忍受。人们总想排除痛苦、逃脱苦难,甚至希望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使自己脱离“苦海”。不相信神仙皇帝的则大声疾呼“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里的苦,就是用它的引申义。

人们为什么会天然排斥苦味?我们先看看哪些东西是苦的。

当然,我们所说的那些东西,往往是指可以或可能被我们作为食物的,这些东西是植物或动物,首先是植物,我们的祖先最早是吃植物的。在许多植物中,都含有生物碱。所谓生物碱,就是指若干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一般有碱性。生物碱基本上都有苦味,碱性越强,苦味也就越重。我们常常说苦似黄连,黄连中的黄连素就是一种生物碱。茶叶中有咖啡因,这也是一种生物碱。生物碱或多或少都有毒性。当然,生物碱只是植物体内苦味及多少带有毒性的化学物质的一类。植物中含有生物碱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由于我有毒性,喜欢吃我的动物便容易得病甚至死亡,而留下来的动物都是不喜欢吃我的动物,这就是植物的自我保护。

而动物有能够分辨苦味的本领,也是自我保护的手段。由于我能够分清楚,哪些植物是苦的,可能含有毒的成分,我就不去吃它,我就不容易得病或死亡。没有这种味觉的可能就得病或死亡了。多少代遗传的结果,存活下来的,都是能够分辨苦味的。所以,我们有苦味的味觉,实际上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广而言之,实际上人们和动物的所有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以及愉快的感觉等等,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人们天然地、本能地排斥苦味,也就是这个原因,那就是要本能的保护自己。

但是,人毕竟是人。他不仅仅单凭本能生活,他有比本能更高级的东西,那就是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而且能够把这种知识传授给他的后代

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苦物都不好,有些苦物,吃了对人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苦物,就能够治疗人的有些疾病,这样,在得那些病的时候,吃这些苦物就是有好处的。这些苦的草,就是藥(这个字如今简化为药)。“苦”就变成了“樂”(这个字如今简化为“乐”)。《史记三皇本纪》:“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说文解字》:“藥,治病草”。我们现在还常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吃这些苦物的好处。

有时候,我们虽然并没有病痛,但是,吃某些苦物能够使我们产生特殊的功能。例如,吃某些植物的叶子或果实,虽然有些苦味,但能够使我们精神焕发,于是我们发现了茶或咖啡。时间长了,很多人不但对于茶或咖啡里面的咖啡因产生了依赖性,甚至对它们的苦味也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更有人甚至喜欢像苦丁那样的苦味。又如,啤酒花里有一些萜类化合物,也是有苦味的,但是,很多人却非常喜欢这种略带苦味的啤酒。

有时候,我们把某些苦味的植物,与别的食物一起烹调,能够使食品比原来更加可口或者有香味。慢慢地,我们就适应了这些特殊的苦味,觉得吃这些苦物还是一种享受,比如,苦瓜、莲子、银杏等,它们的或浓或淡的苦味就很受人们的欢迎。

在动、植物的身体里,都有很苦的东西。动物体内的胆汁就非常苦,人们形容苦,常常说黄连苦胆,一个是植物、一个在动物体内。胆汁是很苦的,它主要由肝脏产生,贮藏在胆囊中,饭后就分泌到十二指肠内。它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乳化食物中的脂肪,使得这些脂肪能够与脂肪酶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使脂肪酸从它们的甘油酯上水解出来,被小肠所吸收。

但是,正因为胆汁味苦,有人认为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盲目地作为药物来食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胆囊。实际上,他们能够得到的动物胆囊,特别是很多鱼类的胆囊,例如我们中国人吃得最多的青、草、鲢、鳙四大淡水鱼的胆囊,都是有毒的,几乎每年都有人因为相信鱼胆能够“清火”,吞食而中毒甚至死亡。

除了动植物体内的苦味物质之外,很多盐类也带有苦味。盐类的苦味程度与形成该盐的正负离子直径之和有关,直径越大,苦味越重。北方的许多地区的地面水及地下水带有苦味,多为含有各种盐类所致。这些盐类食用过多也容易中毒。

所以,在如今食物和药物已经不缺乏的情况下,遇到不明的发苦食物(例如苦的瓠子、发芽的土豆等)就不要随便食用,也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所谓“土方、偏方”,还是要谨慎一些,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人们从天然地排斥苦味,到有选择地、很好地利用有苦味的动植物,这个过程与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中对苦味的态度变化相类似。小孩子对苦味的排斥是出于天性,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对苦味的态度会越来越理性,就会接受甚至爱好那些对他的身体和生活有好处的苦味食物。

我们还可以引申一下,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人们对于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的态度。人们当然不愿意受苦,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但是,为了长久的舒适和幸福,人们也有必要吃一点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只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够真正学到本领。一点苦都不肯吃,将来就可能要大吃苦头。

学习和工作上是这样,生活上也是这样,吃东西也是这样。光想吃自己认为最好吃的,光吃甜的,不吃苦的,光吃精细的,不吃粗粮不吃粗纤维,光想赖在床上和沙发上,不肯吃苦流汗锻炼身体,最后弄得肥胖、三高,这就走向了反面。看来这吃苦的事情,还真是离不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08768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