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宣传科学技术的贡献不能言过其实 精选
2017-8-19 08:40
阅读:10237
标签:降水, 柴达木盆地, 天河工程

宣传科学技术的贡献不能言过其实

8月18日《科学网·新闻》转载了“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天河工程”:柴达木盆地有望实现“空中调水”》,报道称:

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众所周知,柴达木盆地地广人稀,矿产丰富,是一个很有开发前景的地区,但是常年干旱少雨。如果真的能够“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那简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大事件,这个“天河过程”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

看到该报道的如下段落,也真是很令人振奋的: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但是,报道中所说该工程的具体效益的分配,却不免让人生出了很大的疑问: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好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350个西湖的蓄水量,也似乎让人感觉是很多的水。但是,仔细一想,这些数目在青海这样的大地上,简直就是微不足道。天上的降水,绝不等于地面的引水。地面的引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进的水是可以直接利用的。天上的降水,要分布在广大的区域上,在干旱的地区要形成径流就比较困难,往往没有渗入地面就被蒸发了。

正如该报道所说,柴达木盆地的面积是26.5万平方公里,每年在柴达木盆地增加1.2亿立方米降水,以1.2×108m3除以26.5×104×106m2,等于0.00045m,也就是0.45mm,等于每年增加0.45毫米的降水量

根据现在的25、2和1.2的分配比例,到“中长期”增加到50的水平,翻一番,柴达木盆地至多能够增加每年1毫米的降水。如今那里的降水量是每年不足100毫米,怎么增加了1毫米就有望“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了呢?

下面是青海省的年降水图和三江源的地图:

由图可见,三江源位于南部和东部是青海省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在300到600毫米之间。“天河过程”对三江源与柴达木两个地区增加降水的贡献约为20:1。三江源地区的面积是36.6万平方公里,与柴达木盆地面积之比不到1.4:1。因此,如果说该工程对青海省的降水能够做出有所增加的贡献,那么也是主要对三江源地区的增加,对于柴达木盆地的贡献并不会很多。即使按照中长期的目标,每年增加不到1毫米的降水实在是太可怜了一点。这与“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这样的说法相差实在太大。

对于科学问题的宣传和报道必须实事求是,特别是科学技术对与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决策(例如是否去投资)和人民群众对于科学技术和政府的信任,不能马马虎虎,不能打马虎眼,更不能夸大其词。

附:中国新闻网的报道

作者:孙睿 谢拉毛 来源:中国新闻网发布时间:2017/8/18 11:04:22

“天河工程”:柴达木盆地有望实现“空中调水”


中新网西宁8月18日电 (孙睿谢拉毛)记者18日从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获悉,“天河工程”考察团日前来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考察后表示:“柴达木有望实现‘空中调水’,解决柴达木地区干旱少雨的情况,为中国‘聚宝盆’绿色生态发展提速。”

“天河工程”是指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项目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采取人工干预手法,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地表水资源再分配。

在海西考察期间,考察团一行先后考察了德令哈市巴音河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鲁克湖-托素湖生态环境治理,赴格尔木市参观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考察玉珠峰“天河工程”试验现场和沱沱河水文资源情况。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张楚汉介绍说:“‘天河工程’就是利用声波发射,把云层里的水汽通过振动后,小水滴凝结成大水滴掉落下来形成雨水,解决三江源区、西北地区的干旱问题。从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来看,还是很成功的,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思路很好,技术路线正确,而且前景非常光明。大西北主要问题是缺水,假如解决了水的问题,对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都能积极作用。”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2亿和1.2亿立方米,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

“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构想,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靠天吃饭,这个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天上的云水资源,实现‘空中调水’,为人类造福。项目在科学上很前沿,但也有很多问题要解决。项目成功以后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在水利、民生、农业、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将会有重大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表示。

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体是素有中国“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6.5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各类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17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州域内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资源较为丰富、惟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完)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0717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