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峥
“隐蔽的学术不端”的另一个例子 精选
2011-8-23 00:36
阅读:15787
 
金冬雁教授在最新的博文中提到所亲历过的所谓“隐蔽的学术不端”。其实在学术圈子里,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并非罕见,尽管当前也没有什么很有效的方法来防范。这类“不端”,往往发生在有一定权势的高年资学者。借着评审基金、审稿的机会,以相当有技巧的手段进行剽窃,往往让受害者无从追踪。最后的露馅,不是由于外界诘问,而是由于实验室内部成员告发,结果堡垒从内部被攻破。年轻的研究者进入学术领域,对这样的问题要有警觉。不必满腔热血投身科学,听到这些丑恶便受不了,或弃学他去,或愤世妒俗。更不要有样学样。
 
我做博士后时,实验室来了一位新同事,刚刚从美国顶尖的一所公立大学毕业。他来自一个实验室,老板是美国细胞凋亡领域最知名的学者之一。当我带着敬仰的语态求教其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秘诀,没曾想,这个博士后同事一直摇头苦笑,连声跟我说,我这个老板太假了!因为常常替CELL, NATURE和SCIENCE审稿,拿到手的很多都是新东西、新思路、新蛋白。时不常的,这个老板就让他最得力的几个研究生和技术员,不到几个星期就可以做出一篇文章出来。还是因为智商高,不像咱们井冈山的同仁,搞出来的新文章,让外人并不能轻易察觉其来龙去脉,拷贝至何处。想想也不是那么复杂。你的投稿是做小鼠的,我可以来一篇果蝇的;机制嘛当然差不多。结果都是number one!
 
生命科学中经常有这样奇特的现象,一个重要发现,可以由三个、四个,甚至五个实验室同时发表于一份或几份著名期刊,蔚为大观。这些文章尽管是同一个发现,但看起来各人的路径、甚至所用系统还真不相同。我不否认多个研究组同时做出某一个重大发现的可能性。但有时我们感叹这些大牛实验室的伟大,时机如此之凑巧;有时我们也免不了一丝疑惑... ...这还是在美国,许多人还是有着宗教信仰的约束,不做恶。在中国这样的事例有没有,中国有没有审稿人、基金评审者做这样的肮脏事,我不知道。在我国,迄今逮到的学术不端者,多是一些小鱼烂虾、急着毕业、提职称,一帮狗急跳墙者。但这一类高端的“隐蔽的学术不端”,却很少有人披露。金教授的博文题目是,“隐蔽的学术不端同样要不得”。岂止是要得要不得?如果有的话,要坚决揭露和谴责。政府层面怎么处理,就不是我等众生的事了。
 
那位细胞凋亡领域的大牛后来的情况如何呢?他实验室最后还是有学生、博士后看不下去,举告到系、学院,乃至学校。这位大牛是终身职正教授(Full Professor),有着国际威望。怎么办?学校保他吗?美国人其实也会中庸之道。学校官员和他恳谈,表明利害关系,请他走人。结果,这位牛人只好走了,一个实验室连锅端,去了一著名生技公司。继续带着研究生、博士后,继续发着CELL论文,一篇又一篇。您别说,他还真了不起。
 
金冬雁相关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16627&do=blog&id=478089
 
ss

相关专题:学术不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邢峥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799-47844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