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期刊学术编辑数量的思考 精选

已有 7671 次阅读 2019-10-13 17:5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最近和合作者投递稿件到艾斯维尔某期刊,稿件被系统登记后一直显示editor invited, 一个月后还是显示这个状态,于是立即通过EM系统给编辑助理发邮件,建议了3个该期刊本领域相关的学生编辑来处理稿件,直到2个月后稿件才显示under review. 出于好奇,到该期刊主页上看了下期刊编委会的组成,有上百名学术编辑。这真是纳闷了,这么多学术编辑就没人愿意积极受理俺们的稿件?

        1)编辑部为什么喜欢吸纳数百甚至上千的学术编辑呢?

      国际化的期刊要求学术编辑有充分的地域分布,不能全部编辑都是一个国家的。对于投稿量大的期刊,如果学术编辑只有十几个,每人年均处理稿件上百篇,这对学术编辑是负担,出版社必然要给这些编辑付费,一份期刊每年支付所有学术编辑约4万美元,那么以艾斯维尔为例,3000千份期刊就要额外支付约1.2亿的津贴,这是出版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把学术编辑数量搞的大一些,那么多数编辑只处理20-40篇稿件,除了给主编和个别核心编辑每年支付象征性的津贴小计1万美元,那么出版社就会节省数千万美元的必要支出。另一方面,吸纳更多的学术编辑,会掌握更多领域的作者和读者资源,多数期刊编辑也会积极推介这些期刊,这些编辑也会成为该期刊的固定作者和审稿人,为出版社旗下其他相关期刊积极效力,一定程度上增强期刊的营销。我们所知道,那几个代表性的航母开放存取期刊,这些期刊每年都发表数万论文,受理的稿件差不多也近10万,所以这些期刊积极支持研究人员自荐,在全世界吸纳了6000-9000名研究人员作为他们的低阶编辑和固定审稿人,收取大量的费用却不支付低阶编辑1分钱。

     2)研究人员热衷当SCI期刊学术编辑吗?

      如此前博文提及的,期刊论文是承载科研成果的有效载体,是科学研究的副产品,也是宣告知识产权的有效方式。但不同期刊的稿件处理效率差别太大,如果能在一些公认的主流期刊,或者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去当学术编辑甚至挂名的编委,那都是有面子的事情,也可以写在简历里面。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从运动员到兼任裁判员的身份升级。 实际上,担任期刊学术编辑必须实时跟上本领域的学术前沿,掌握本领域哪些人在哪些研究;另外要掌握大量的审稿人数据库,便于对指派的稿件邀请恰当的审稿人,而不是被动在期刊稿件处理系统随意选择。担任学术编辑意味着责任,实时处理作者的投稿,送审前要认真对稿件进行初评,判断稿件是否值得送审,若遇到自己拿不准的稿件可以和其他编委进行内部讨论而不是粗暴的拒稿。如果要拒稿就尽量在两天内拒,如果搁置一个月没送审才拒,估计每个作者都要爆粗口而且会抵制这个期刊。成为期刊编辑就要坚守原则,世界那么大,总会遇到一些自己小圈子的稿件,按照规矩办,绝对不能随意降低录用标准,否则最终会把期刊搞坏。一些国家的部分研究人员喜欢和一些期刊编辑合作投递该期刊,这种情况应该避免。比如张三是A期刊的编辑,李四会觉得和张三合作论文投递A期刊容易录用。从学术角度来看,任何人都可以和其他相关研究人员合作投递任何期刊,但避嫌还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并非挂了期刊A的学术编辑的名字就不会被A期刊拒稿,因为A期刊下的其他编辑会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决定录用。比如,俺所效力的期刊也曾拒过主编的稿件,普通学术编辑基本都有被拒稿的经历,这就是期刊各个学术编辑相互独立下的监督和约束。

       期刊学术编辑比较少的情况下显得编辑比较重要,期刊编辑太多,有些学术编辑每年处理的稿件不到10篇甚至0,其实这样的编辑角色不要也罢。

      学术编辑这个角色,出版社、编辑部和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定位。数量问题主要取决于编辑部和出版社的全局思考,能否成为某个知名期刊的学术编辑取决于多个因素。开放存取期刊除了核心编辑外,低阶编辑都是可以申请自荐的。对于传统期刊,基本上是实行提名制,由主编提名或者期刊高级学术编辑推荐为主,审稿积极、认真负责的审稿人会被一些期刊主动提升为学术编辑;另外就是研究人员在某领域围绕一条主线持续做出了系列研究成果,这种情况下也会被编辑部邀请成为学术编辑。但无论以何种方式成为学术编辑,最终都要不忘初心,坚持学术标准,忠心为期刊负责,否则,不按照规范评判裁决稿件会最终导致期刊名誉扫地,被读者、作者、审稿人抛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201759.html

上一篇:疲惫的学术编辑和审稿人
下一篇:专业教授角度看当前高校管理服务的若干问题
收藏 IP: 60.165.50.*| 热度|

9 蔡宁 孙颉 王启云 黄永义 周春雷 查尔斯沃思作者服务 LetPub编辑 李军红 国际科学编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