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应邀和硬要来做报告 精选

已有 11118 次阅读 2019-5-28 18:4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微信圈曾经流传一个图片,图片横幅里写的欢迎语是“热烈欢迎XXX教授硬要来我校做报告”。从欢迎横幅的意思来推测,估计愿意是“应邀”来做报告,结果因为邀请方粗心,把横幅欢迎语的“应邀”打印成了“硬要”。微信的力量总是很强大,传播速度很快,该高校很快拆除了横幅,其严肃程度可见一斑。

      学术圈会议和交流始终离不开报告交流,口头报告或者海报交流。在口头报告里又分为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一般通过给报告人的时间长度可以看出报告的重要性。如果参会人员比较多,多数情况下分会场报告总时间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大会报告一般都在40分钟左右。

      从组办学术会议方面看,一般都是先要拟定大会报告人的日程,确定邀请相关领域内那些人来做报告。通常都是院士,长江学者和杰青之类有标准头衔的人做大会报告,或者邀请一些没有国字号头衔但在该领域内有声望的研究人员来做报告,一些会议也会默认主办单位安排一个大会报告,甚至是照顾性的安排一个大会报告。

     随着国家纵向经费资助和学科发展经费资助的力度越来越大,大学的公告栏里的学术交流海报每日都在更新,彩色的海报简洁地介绍报告内容和演讲人的学术成就,有面向大众化科普性,也有专业性很强的报告。

      对于国字号头衔的专家来做报告,学校主管部门和学院一把手都会高度重视,会场一般都非常大,各个学院的参与度也非常高,基本上报告厅是听众爆满。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报告,基本上是以各个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和一些圈内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一致认为,专业性很强的报告最好局限于小范围密切相关的同行,这样大家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毕竟同一学科下的分类越来越细,研究课题方向也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刻意的安排听众,这样的报告太频繁会让研究生和老师们疲惫,最终报告的效果也不好。

     对于学术圈已经有很好声望的研究人员或者掌握了学术资源的人来说,经常会被相关领域的同行邀请来做报告,一些喜欢交流和发表自己观点的人员就在各个地区巡回演讲,传播自己的观点,一定范围内让相关同行和新手受益。

     对于青椒和青年研究人员,如果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除了做出亮点工作并在行业知名期刊发表自己学术观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本领域的学术会议,积极向会议组办方申请口头报告,“硬要”做报告,请求主办方给自己安排分会场主持人和较长时段的分会场报告,这都是一种积极的宣传方式。对于另外一种负面意义的“硬要”来做报告的要求,“邀请方”或者接待方可以同时主动邀请几个知名专家来同台竞技,互相聆听和交流。“硬要”还是“应邀”,只要是为了真正的学术交流都是可以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181696.html

上一篇:从经费预算看科研诚信
下一篇:基础研究哪一样都不能少
收藏 IP: 60.13.10.*| 热度|

18 蔡宁 冯兆东 张忆文 孟佳 郑强 王崇臣 刘世民 汪波 李毅伟 韩玉芬 杜芳 鹿露露 李哲林 黄永义 孙颉 谢力 Hyq18936853798 puhj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