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民
刀耕火种与水土保持
2019-9-10 22:47
阅读:4478
标签:刀耕火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通过耕作和施肥改良土壤,是我国南方山地农业几千年来得意不断发展并保持土壤肥力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土壤耕作由来已久,大体出现在由刀耕火种的迁徙农业向定居农业转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游耕(刀耕火种)、锄耕犁耕到现代机械化耕作不同的发展阶段。

人类最初的耕作制度是游耕制,即刀耕火种,中华文明的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又称烈山氏,烈山即放火烧山。至今,历山(烈山)等地名仍见于山东济南、湖北随州等地,也反映了炎帝一族由北向南迁徙、扩散的过程。刀耕火种在我国南方山区存在时间很长,直到20世纪中期仍广泛见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甚至华中、华南山区部分少数民族当中(如过山瑶、部分苗族)。在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条件变化,才彻底衰落只有喜马拉雅山区还保留有人类游耕文化少数的残余。其技术特点是烧而不耕,即在冬春之际砍伐植被,春末夏初雨季来临之前焚烧,形成的灰肥可以补充土壤养分,并降低土壤酸性,同时烧荒之后,草死虫灭土坡疏松不使用锄犁耕地,用点播棒即可播种,盛夏雨水旺盛,不必除草,庄稼即生长良好,并有较高的单产水平。烧而不耕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缺乏锄犁等铁质农具,另一方面可能导致表层灰肥损耗加剧水土流失还会损害地里树桩的树根。一般林地烧荒后的一年中,残留的树桩蓬勃发枝尤其是该区山地具有不少速生树种如水冬瓜树、短命树Tronraonientalis),78年又可恢复成森林并且水冬瓜树是极好的肥地植物其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是更新地力的最佳绿肥因而不少山地民族皆人工种植水冬瓜树以进行粮林轮作。树木生长迅速植被更新周期短是刀耕火种盛行的第二个条件。游耕地的特点是耕作一、两年后即撂荒,等待自然植被成长恢复地力,因此是一种很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同一块地只有等待七、八年甚至十几年或者更长十几才能生产一次,所能承载的人口密度很低,每平方千米甚至有可能不足10人。随着人口密度增加,连续耕作的年限越来越长,撂荒时间越来越短,逐渐转向定居耕作。当然,在固定耕地中进行生产必然要面对肥力下降和杂草蔓延等问题,耕作与施肥成为了农业重要的生产环节,以牛犁铁锄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在我国持续数千年,至今仍没有完全退出南方山地农业的舞台。

很多长期游耕的地区实际上水土流失并不严重,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密度低,土地休耕年限长,植被得以恢复,所以一边是刀耕火种,一边绿水青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建民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5119-1197483.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