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刚
1969:河南错过中科大(续)
2020-6-28 07:19
阅读:7117
标签:中科大, 河南

当年,中科大派出的选址调查组先后去了4个省,最终放弃的3个省除了河南,还有湖北和江西。那么这两个省接收疏散的情况又如何呢?

五、当时湖北接收疏散概况

武汉

这两所京校下迁武汉,并非一步到位,而是辗转落户:

1、北京地质学院:1970年迁来湖北,起初落脚荆州江陵县,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5年又迁至武汉,再改名为武汉地质学院。后发展为武汉和北京两地办学的中国地质大学。

2、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970年迁往湖南常德,1971年再迁来湖北武汉,后与其他学校合并,现名为武汉理工大学。

荆门

沙洋五七干校群:当时,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的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委有:全国人大、政协、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工教育社、统战部、外交部、财政部、二机部、三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林部、石油部、铁道部、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024部队(总参)、274部队(总后)等,共安置干部及家属2万余人。其中包括费孝通、经叔平、乔冠华、章含之、黄火星、江文、项怀诚等人。

咸宁

咸宁向阳湖干校:位于咸宁市向阳湖镇,总部设在甘棠。此校1969年4月12日草创,1969年9月26日人员进驻,到1974年底人员全部撤出,共接纳了文化部机关、中国文联和作协、故宫博物院和荣宝斋等北京文化单位的干部及家属6000多人,共编有5个大队26个连。当时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如冰心、沈从文、臧克家、陈白尘、冯雪峰、张光年、楼适夷、张天翼、郭小川、冯牧、韦君宜、严文井、李季等人。

襄樊

国家计委襄北五七干校:位于襄阳县黄集镇,地处鄂豫两省交界,安置了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全国物价委员会等单位的下放干部。干校原为湖北劳改系统的襄北农场,1969年,湖北省军管会为了安置中央部、委、军队及襄阳地区等单位干部劳动,把襄北农场腾出来供各单位五七干校使用。目前境内驻有湖北省襄北监狱、解放军总后二基地教导大队、解放军装甲兵后方基地、武警四支队二大队、610研究所撬滑轨试验基地等7家县团级单位。

六、当时江西接收疏散概况

南昌

1、中办五七干校,其全称为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位于进贤县民和镇北面的现五里垦殖场内,始建于1968年冬,下放干部约有1600多人,设有办公厅秘书局、警卫局、中央档案馆等10多个连队。干校由汪东兴(中办主任)亲自督办,曹全夫(中央军委朱德秘书,毛泽东堂女婿)任校长兼党委书记,李树槐(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曾任刘少奇卫士长)、宇光(中办后楼研究室、中办学习班党委书记)任副校长。下放到这里的学员级别都很高,他们来自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老干局、机关工委、中央编译局、国家保密局、机要局、信访局、中央档案馆等部门。毛泽东江青的女儿李纳曾在此锻炼并结婚,邓小平也曾特意从南昌到此看望其老秘书王瑞林。

2、中侨委五七干校,位于进贤县钟陵石灰岭,由王震兼督办(当时王震下放在邻近进贤的东乡县红星农场),曾驻多国外交官的陈端任干校生产组长。下放到该校的1000多名学员主要来自国家外事部门,共设4个连。

3、清华北大鲤鱼洲干校:1969年5月7日,清华大学派出12人先遣队,到江西南昌市东郊、鄱阳湖畔鲤鱼洲创办试验农场(又称清华大学江西分校)。1969年6月,北京大学也派出先遣队到该地,并于同年9月派2000余名北大教职员工及家属来到南昌县鲤鱼洲的“江西北大试验农场”(1970年5月改称为北京大学江西分校)。至1971年,两校人员全部返京。

宜春

1、外交部五七干校,位于上高县茅家坪,先后有2000多名干部来此劳动锻炼。

2、一机部五七干校,位于奉新县会埠镇。1969年3月,先遣队员抵达,9月,干部、知青、家属共2000多人分批陆续进驻。

3、第二轻工业部五七干校,位于分宜县。

上饶

中国人民大学干校,位于余江县,有1583名教职工、938名家属整体疏散至此。

吉安

地质部五七干校,位于峡江县水边公社坑西生产队。

七、河南当年的态度和想法

1、只同意在南阳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恐有困难。若实在要建校,只提供建校用地,人员食宿以及经费一概无力支持。

2、河南来的单位太多了,再来一个中科大,怕养不活。换言之,怕科大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对于第一点,临时战备疏散可能也就是一两年的事情,咬咬牙就过去了。场地、房舍都是大问题,办五七干校还好说,但要在河南另起炉灶,建一个新科大,即便中央财政拨付专款,河南的配套支持也不会是一个小数目,更何况新建一个大学对河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至少在短期内还看不到什么效益。

对于第二点,与其他省区相比,下放河南的机构人员确实较多,即便户口不转自带粮票,副食供应总要当地解决吧。关键在于当时我国还实行按计划票证供应制度,从粮、油、菜、肉、蛋、煤炭,到烟、酒、糖、茶等,都按期、按人、按工种类别发票,凭票供应。在穿的方面,除布票外,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在用的方面,有毛巾、手帕、肥皂、洗衣粉、火柴票,此外还有工业券、临时票、机动票等,真是五花八门。如果只是办五七干校,还可以自己解决一部分副食供应,可惜不是。这些都需要当地政府统筹解决。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眼光和魄力都是稀缺资源,尤其是在那段狠批“臭老九”,“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时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朱晓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89-12396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