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忠保
探险家余纯顺遇难罗布泊
2019-9-16 10:05
阅读:9039

1.罗布泊壮士遇难,中秋节感慨万千

1996年6月,一位来自上海的45岁青年,在穿越罗布泊的时候遇难了。他叫余纯顺,死后便与科学家彭加木先生一起,长眠“死亡之海”罗布泊了。以前,我对他知之甚少,也仅限于此。中秋假期,无意中看到关于余纯顺穿越罗布泊的纪录片。看完纪录片后,在网上搜索和浏览了一些相关资料。感觉还不够过瘾,又在期刊网上下载了相关文献,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在期刊网上下载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关于余纯顺先生的报道,多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即遇难后的两三年,2000年后相关报道就销声匿迹了。

我怀着好奇和崇敬的心情,一边阅读材料做笔记,一边思考遇难原因。开始我试图较为完整地查清这位徒步中国先行者遇难的过程,后来我对余纯顺先生生平与性格秉性产生了好奇,最后我试图走进余纯顺先生的内心世界。追忆余纯顺先生的壮举之余,颇有几分感慨,便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我们国家当前如火如荼的个人野外穿越探险和青藏高原野外考察能有所裨益,有所启发。

2.独行侠徒步八万,第三极孤身走遍

自1988年7月1日开始,余纯顺先生孤身徒步走遍全中国,到1996年6月18日在新疆罗布泊遇难,历时8年,行程8.4万华里。一路穿破56双鞋,11次过长江,17次渡黄河,走访33个少数民族,拍摄了1万张照片,写下400多万字日记,作了150多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余纯顺先生被誉为“当代徐霞客”和“中国的托马斯”,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

他先后从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新藏线、中尼线等五个方向成功进藏,创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地球第三极”的壮举,被称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古典式的殉道者,一位现代苦行僧、独行侠和有文化的探险家。

余纯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了他的理想之路,踏遍艰险和坎坷。八年后,长发浓须,身体健硕,皮肤被太阳晒的黑里透红,颇有几分艺术家气质和侠士风骨,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笑傲江湖独行侠。他常用两句话勉励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

3.家庭疾病藏忧患,性格缺陷酿祸端

余纯顺先生有个非常不幸的童年。父亲常年支农在外,母亲和姐妹相继患上了精神病住进医院。后来,他弟弟也患上了精神病,一家七口人中三人患神经病。他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长大,生活孤独,以读他爸爸的藏书、坐在屋顶上看天打发时间。余纯顺的爸爸有徒步中国的想法,但因为生活现实而未能实现。这也潜移默化影响到了他幼小的心灵,给他长大成人后开启这旷世壮举埋下了种子。

1967年,余纯顺在上海一所大学行窃时被人当场抓获而关押。次年4月,以盗窃罪被判刑3年。由于余纯顺当时未满18周岁,曾关押在上海少年犯管教所。“文革”时期,少年犯管教所撤销,大部分违法、犯罪少年释放回家。余纯顺等60多名被判刑的少年犯,移押位于安徽的上海市军天湖农场汤村服刑。1970年他刑满释放后在农场留场就业,在军天湖农场度过了近10年的时光。安徽军垦农场10年的劳动生活,在右派文人文化熏陶中长大。

1978年回上海顶替父亲进了上海电器成套厂工作。他用4年时间自学完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学业后,无法忍受寂寞的妻子离他而去,出生不久的儿子也不幸夭折。在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为他以后写日记、做演讲、给编辑部投稿奠定了文学基础。

他不满于当时青年人的拜金主义倾向,决计用徒步中华的壮举体现自己的报国热情。他渴望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以表明他存在价值,改变自己被人歧视的现实。在家庭变故之后,他无牵无挂了,从此,开始了他多年梦想——走遍全中国。

4.沪上媒体翘首盼,英雄一去不复还

上海开埠150余年来,余纯顺是上海第一位旅行家。上海人素以精明著称,善于经营,出现了不少大贾巨商,同时也孕育了事事计较,患得患失的一批都市小市民,把智慧和精力耗费在哪些芝麻绿豆的小事上,苦心经营的安乐窝,怕失去既得利益。胸襟不如东北人开阔,性格不如西北汉豪爽。余纯顺的出现,的确为上海男人增光添彩。

上海男人因精明和精致常被称为“小男人”。现在看来,上海真是块神奇的土地。可现如今,上海有篮球姚明、田径刘翔。长眠罗布泊两位探险家:科学家彭加木和余纯顺,他们也都是上海人,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余纯顺八年徒步,历程八万里,走遍青藏高原的事迹被媒体传播后,名声鹊起,成了上海的英雄。

上海媒体决定对余纯顺穿越罗布泊做一次纪录片拍摄,打算参加当年十月份在上海的国际纪录片节。一年中九月十月是穿越罗布泊最合适的季节,而余纯顺非要打破“六月不能进入罗布泊的神话”。流浪处于本能,属于心灵的探险,而现在却成了一种“表演”,这岂不让人惋叹。现在看来,此举不但不能推崇,简直可以视为蛮干。

预先在沿途每7公里处埋设6瓶矿泉水,每35公里处埋设全天干粮和水。全程约100公里,预计3天时间走完,因而给养按3天行程分段埋设。1996年6月11日开始徒步穿越,6月12日失去联系。6月18日无人机找到余纯顺帐篷。赤身裸体,魂归西天,身边是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和已经卷起来的防潮垫。满身爬满了0.6cm长的蝇蛆,身体已经开始腐烂。

5.遇难原因今深探,常令人感慨扼腕

(1)性格缺陷藏危机。精神病家族的原生家庭和备受歧视的成长环境,让余纯顺性格自卑、偏执,存在性格缺陷。在遭受种种人生变故后开始了徒步中国计划,想做一些壮举更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背景本身具有悲剧色彩。

(2)时间选择不合理。穿越罗布泊行动前,当地人明确告知“夏季绝对不能对罗布泊进行探险,最佳时间应在9、10月份”,让他更改科考计划和科考路线,他却执意前往。考察之处决定更改计划,可是,心气上来的余纯顺在修改科考计划实施第一天的晚上,突然更改计划坚持原计划,这成为他罗布泊遇难最直接原因。

(3)媒体推波助澜。余纯顺徒步八年走天下,前无接应,后无援救,被视为殉道者、苦行僧甚至精神病,尚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个前无古人。自新闻界长篇报道后,实际上便身不由己。新闻媒体跟踪报告以及壮行欢送会,让余纯顺方寸大乱,失去了冷静与理性。

他的名字“纯顺”其实已有了这样的暗示,任何事情,“纯”才“顺”,如果参杂太多世俗的东西,不纯了,就很难顺。如果没有电视媒体跟踪采访,余纯顺或许并不会命丧罗布泊。

(4)风险估计不足。余纯顺罗布泊遇难,可能是拍照散走、天黑不小心走错了路,走上了几百公里都没有水的联合国寻找也骆驼的路;也可能是临时起意想抄近路,但更大可能是因受关注太多而对困难估计不足造成。7km一个食物和水供给点,这个设计让余纯顺对穿越罗布泊的行动大意起来,但走错路全盘皆输。

余纯顺曾说:“我就怕遇不到山洪暴发、泥石流、狼群、沙暴……就怕旅途太平淡了。如果遇不到这些,我就会感到遗憾,不仅不能对人生对自然有个更深的感悟,我的游记也将失去了许多精彩的篇章。”“探险家的自然归宿,当是在探险途中”这句话或许是对的,但读来感到苦涩,明明可以用不着做这无谓牺牲。

6.野外探险多风险,科考第一是安全

(1)民间探险风险大。当年,南侠余纯顺,北侠宋小南,加上尧茂书,他们三位是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探险的代表。1985年6月24日,“长江第一漂”勇士尧茂书遇难;1996年6月11日,“徒步环行全中国”的余纯顺在罗布泊长辞人间。

(2)穿越山川非征服。徒步穿越并不能为国家和人类做贡献,只是满足了我们个人的成就感。攀登高山,穿越无人区,也不能说是征服了自然。相反,山川河流依旧,不会因为我们匆匆而过,便被我们征服,我们要内心要对自然深怀敬畏。山川河流已经存在几万年、几亿年,并不会因我们走过而有任何改变。徒步探险非征服自然,而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顺应自然。

(3)媒体报道要理性。要对所谓徒步探险壮举的表扬要理性和克制,否则,容易让当事人失去理智而变成狂热酝酿祸端,也就是所谓的捧杀。面对所有壮举更要冷静地分析其背后的潜在危机和危险,而不能鼓励当事人继续冒险。余纯顺徒步成名后,一次次身边友人激励和出行前欢送会,让余纯顺慢慢走向神坛、失去了平凡务实,为自己更改徒步计划断了后路,进而容易激进和冒险,这也为后来遇难埋下伏笔。

(4)野外徒步量力而行。不管是科学考察,还是野外探险,都要量力而行,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对过往探险家英雄事迹宣传要适度和理性,不能富有煽情和鼓动,更多地介绍野外的风险、大自然的无情,鼓励理性。徒步进入自然保护区或无人区,需要征得相关部门同意方可进入,要有相应的救援计划和方案。

(5)理性规避风险。自然是残酷的,多变的,难以捉摸的。野外探险旅行或者野外科学考察,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地远离自然灾害和各种各样的危险,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规避风险,趋利避害是野外旅行的基本原则。余纯顺原本可以将他的徒步计划放缓一些,慢慢地来,而不是那么急躁的六月进入罗布泊。

(6)科考安全第一。当前,国家正在开展青藏高原第二次野外科学考察。科考不是展示个人英雄主义的平台,而是肩负强烈国家使命感,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的科学考察计划。科考队员要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所有野外科考要以安全为前提。余纯顺穿越罗布泊的向导,素有沙漠王之称的赵子允曾说过:“不要去做一个简单的“两脚兽”,应该带着目的而去,带着收获归来。把你在探险途中的所见,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后记

我怀着敬重的心情,尽量多地了解余纯顺先生。他徒步中国万里行之壮行,让我倍感羡慕和钦佩。他是我国现代探险的先行者,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我。我们生活在一个精致利己主义横行的时代,更是一个理想主义泯灭的时代。他的这种纯粹,让我感到这个时代的稀缺。物欲横行,利欲熏心,青年人常常因贪婪而陷入难以选择的迷茫怪圈,而余纯顺却选择了非同常人的人生道路。

他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他对社会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关怀,用自己行动洗涤当时社会迷茫的心灵,呼唤理想的回归。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理想主义在九十年代的延续,这种精神也随着他的遇难而戛然终止。

如果全面地了解余纯顺先生,通读《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和《余纯顺风雨八年日记选》两部著作是最直接的材料,可惜我没有阅读,而都是从网上看纪录片、看相关材料以及阅读期刊网上的论文,对这些二手材料的梳理成文,因此,观点难免有所偏颇,不足之处还望谅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信忠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729-11981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7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