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玺
《燕台四首》——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2018-11-20 22:28
阅读:3283


                   《燕台四首》——李商隐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李商隐的诗歌《燕台四首》,被认为是李商隐的诗歌中近乎无法被人理解的一组长诗。很多人认为这组长诗记述了一个凄婉忧伤的爱情故事,从而把这组长诗归结为爱情诗的范畴,百度百科就持这种观点。其实,仅就这首诗的标题而言,就与爱情毫不相关。所谓燕台,就是指战国时期燕国的黄金台。据传,燕昭王筑高台,上置黄金,广招天下人才。后来大将乐毅在黄金台上接受燕国帅印,攻伐齐国。在北京地铁的金台路站,有一幅瓷砖烧制的大型壁画,就是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因此,诗歌题目中的燕台,比喻诗人的政治理想。该诗反映了诗人一生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诗中不断出现的若隐若现的美人形象,同样暗喻诗人的理想,春夏秋冬反映诗人一生的各个阶段。诗人东奔西走,在全国各地当幕僚,目的是希望得到的高层官僚的提携,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首长诗很可能不是同一时期完成的。每每读起这首长诗,我就回想起威瓦尔第的交响乐《四季》。理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一个有抱负的男人来说,比生命还要重要。


        李商隐长期担任幕僚和秘书工作,诗人的人生经历使诗人形成了曲折隐晦的写作风格,因为没有一个官僚愿意秘书比自己还爱国,更不喜欢秘书整天阶慷慨激昂。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大量运用隐喻、暗喻和象征等多种写作手法,曲折地反映诗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从这一方面说,李商隐的《燕台四首》和屈原的《离骚》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不能做到象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似的豪放不羁,但是,两位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致的,报效国家的热情也是一致的。


          诗歌应该传递一种情绪,一种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通过《燕台四首》,李商隐传播了一种感情,然而读者不必一定要理解这种感情。读者可以把《燕台四首》理解成爱情诗。梁山伯读了这首诗,应该想起祝英台,许仙读了这首诗,应该想起白娘子,因人而异。关键是你感动了,不管是因为什么。


       如果读者一味去揣测诗中描写的故事背景和相关人物,那就太八卦了。其实,如果诗人注明了某一首诗是“致某某某”,或者献给某某某,那么他的诗描写的都是八卦。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千古八卦,至今还有人试图通过这两首诗揣测杨贵妃到底死了没有,后来是否去了日本,以及琵琶女到底是谁等等。


        诗歌不同于散文,散文注重叙述和记事,诗歌注重情感的激发和传递,显然,李商隐的燕台诗四首传递了强烈的感情,却删去了所有的故事。借助于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把唐诗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恐怕也是一个后无来者的高度。


IMG_20181120_205531.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宝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9347-114732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