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欧亚地震带板内地震区大震预测】文章发表

已有 4636 次阅读 2015-9-14 10:32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欧亚地震带, 板内地震区

在分析了欧亚地震带板间地震区未来震情【1】后,俺们乘胜追击,完成了该带板内地震区的震情分析,现在文章已正式发表。

在稿件提交前,以学科组会议方式开了8次会,讨论内容和表达方式,力求分析可靠,表达清楚,语言简练;校对稿出来后又开了4次会消除bugs;论文online后,又发现了两处小bugs(有两句话的表达有歧义、欠准确),在征得编辑部同意后,修正了这些问题。十分感谢编辑部老师的热心帮助。

基于秦四清等(2015b)提出的板间与板内地震区分界原则,参考亚欧地震构造图(张裕明等,1981)、全球构造体系图(苗培实,2010)与全球活断层分布图(Yeats,2012),着重考虑区域性大断裂展布,将欧亚地震带划分了26个板内地震区(图1),分别是1区: 洛扎-林芝地震区、2区: 达卡地震区、3区: 普杰地震区、4区: 于田地震区、5区: 科什阿加赤地震区、6区:比什凯克地震区、7区:费尔干纳地震区、8区: 布哈拉地震区、9区: 希比尔甘-杜尚别地震区、10区: 拉什卡尔加地震区、11区: 比尔詹德地震区、12区:加兹温-塞姆南地震区、13区:巴尔坎纳巴德-内沙布尔地震区、14区:大不里士地震区、15区:埃里温-盖贝莱地震区、16区:托斯亚地震区、17区:伊斯坦布尔地震区、18区:布加勒斯特北部地震区、19区:伊士麦地震区、20区:艾布西雷尔地震区、21区:凯瑟利地震区、22区:开罗地震区、23区:科林斯地震区、24区:杜布罗夫尼克地震区、25区:罗马地震区与26区: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地震区。

26板内地震区中有两个“革命老区”,即原墨脱地震区和于田地震区。由于调整了原墨脱地震区边界,需重新分析重命名为洛扎-林芝地震区的地震趋势;对于田地震区,考虑到中国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目录参数相差较大,为确保震情分析的可靠性,我们根据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地震目录复核该区未来震情。 



1 欧亚地震带地震区划分图(1.0版)

(编号BJ1-BJ9区为板间地震区;编号1-26区为板内地震区)

我们分析欧亚地震带板内地震区时,挖掘出了某些棒哒哒的明星”,如认死理”奎达-法扎巴德地震区2】、大震孕育周期数之王”伊斯坦布尔地震区与【3】与最牛的板内发震断裂”什阿加赤地震区【4】。注意哦,论文可能与博文有不一致的地方,以论文为准。

这些地震区涉及到了非洲、亚洲与欧洲部分地区。哦,欧亚地震带能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地震区,基本上被“一网打尽”啦。

继中国及其周边、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地震区划与震情分析完成后,地球上能发生大震的地震区已所剩无几啦。俺们将“宜将剩勇追穷寇”,把剩下的海岭、裂谷地震带等板间地震区以及美国东部、夏威夷等地区的板内地震区再捋捋,就Ok啦。

感兴趣的学者可点击以下链接浏览或下载该文:

秦四清, 李培, 薛雷.2015.欧亚地震带大震预测():板内地震区.  地球物理学进展,30(4): 1625-1652,doi: 10.6038/pg20150417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abstract/abstract11765.shtml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10.6038/pg20150417 

http://manu16.magtech.com.cn/geoprog/CN/Y2015/V30/I4/1625

参考

1】【欧亚地震带板间地震区大震预测】文章发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03766.html

2】探秘认死理”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地震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91927

3】地球村大震孕育周期之王”评选揭晓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15761.html

4】地球上哪个板内发震断裂最牛?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13928.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920734.html

上一篇:从“造”论文到自然而然写论文
下一篇:如何确定地震区危险性等级?
收藏 IP: 175.25.189.*| 热度|

2 王少凯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