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赞科学网上有科学精神的博友

已有 3395 次阅读 2014-10-8 14:51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精神

徐晓老弟写了篇不合时宜的博文【1】,把俺被动地弄到风口浪尖上。哎,实话实说,俺一直是低调的人,不希望因俺写了某些热点问题的博文而被人过分关注,因为这不符合俺的性格。

强震预测之难,难于上青天。即使在崇尚科学精神的美国,感叹于parkfield 地震预报试验场的挫折和SOC性质等,得出“地震不能被预测”的悲观结论。

如何理解“地震不能被预测”的含义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在弄不明白强震孕育机制和规律的情况下,人们木有科学的办法能预测强震。此时,任何所谓的预测都是猜测。即使偶尔蒙对了,既没有科学意义,也不会有减灾意义,没有谁会相信不靠谱的东东。

华罗庚说过:“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在徐晓老弟博文后面的评论中,俺看到了某些人对俺吹毛求疵的攻击,似乎认为“强震不能被预测”是他们的生活信念和追求。但更多的博友理解了科研就是探索自然对象的演化奥秘。在探索的征程上,可能会犯错,但只要方向对了,一定会弄个水落石出的道理。科研嘛,就是在不断纠错中寻找正确答案的过程。这些博主,拿起了科学武器,替俺反击了某些心怀叵测人士的恶意攻击。为此,俺灰常感谢。

科学研究,一般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俺们已弄明白了困扰学界多年的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已揭示大部分奥秘的“眉目”,目前处于向应用研究过渡阶段。虽然面临着诸多“拦路虎”的围堵,但俺们已初步有了“打虎”的手段。

对强震这个人类必须面对的共同“敌人”,有志之士应携起手来,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协同攻关,最终战而胜之,而不是消耗在无谓的口水战内耗上。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有限的精力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沉浸在无聊的“老头劈叉”。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特此致谢。

参考

【1】别扯nobel的蛋了,看看秦四清的预测,相当靠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1678&do=blog&id=833770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833935.html

上一篇:2014年10月7日普洱Ms6.6级地震是主震事件吗?
下一篇:2014年10月7日云南普洱地震震级到底是多大?
收藏 IP: 125.39.30.*| 热度|

15 赵美娣 杨建军 梁光河 罗德海 王启云 鲍海飞 王少凯 陈楷翰 李健 张忆文 姚攀峰 蔡庆华 biofans nm shanp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