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1973年炉霍大震震级究竟是多大?

已有 13381 次阅读 2013-5-6 19:39 |个人分类:强震预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震级, 1973年炉霍地震

197326炉霍大震震级,不同地震台网给出的数据不同,且相差较大【1】。中国地震台网的正式地震目录数据为Ms7.9级,四川台网为Ms7.6级,美国台网为Ms7.4级。不少国内学者发表文章时,有的用7.9级,有的用7.6级,莫衷一是。

我们判断【1】:1973年炉霍地震若是7.9级,是一次主震事件;若为7.6级或7.4级,尤其是7.4级正确的情况下,则以后有8.0级左右的地震发生。

俺曾在博文【1】中呼吁有关专家提供些资料帮助分析判断,但TA们太忙了,至今无人理我。呵呵,看来【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呀。

无法准确判定1973年炉霍大震震级时,该怎么办?其实,这种事儿应有地震部门来定,但现在时间间隔较远,地震部门也没法定了。准确确定看来是木有办法了,但还有粗略但靠谱的方法判定。俺们可用类比分析法,根据对历史大震震例(震级、震中烈度、震源深度与地表破裂带长度)的类比分析,且采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排除法,判断1973年炉霍大震不同版本的参数那个靠谱。

从表1看到,Ms $\geqslant$ 7.8级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20km),其震中烈度为XIIXIX-XI10.5度)。1973年炉霍大震若为7.9级,则震中烈度拟应是XIX-XI,但实际为X。其中,与炉霍地震震中烈度、震源深度与地表破裂带长度最可类比的震例是集集7.6级地震。按此判断,炉霍地震是7.9级的可能性不大。

1 1833-2008年期间,发生在中国的Ms $\geqslant$ 7.3级地震资料

年代

地震名称

震级

/Ms

震中

烈度

震源深度

/km

地表破裂带长度

/km

1833年9月6日

云南嵩明地震

8.0

XI

10

 

1902年8月22日

阿图什地震

8.0

X-XI

11

 

1920年12月16日

海原地震

8.5

XII

17

220

1927年5月23日

古浪地震

8.0

XI

12

 

1931年 8月11

新疆富蕴地震

8.0

XI

11

170

1932年12月25日

昌马地震

7.6

X

12

116

1933年8月25日

叠溪地震

7.5

X

9

110

1937年1月7日

青海托索湖

7.5

XI

13

230

1950年8月15日

察隅地震

8.5

XII

14

 

1951年11月18日

当雄地震

8.0

X-XI

14

81

1970年1月5日

通海地震

7.7

X

10

48

1973年2月6日

四川炉霍地震

7.9?

X

11

90

1975年2月4日

海城地震

7.3

IX

16

 

1976年5月29日

龙陵地震

7.4

IX

21

 

1976年7月28日

唐山地震

7.8

XI

23

 

1988年11月6日

澜沧-耿马地震

7.6

IX

13

70

1999年9月21日

台湾集集地震

7.6

X

10

80-100

2001年11月14日

昆仑山地震

8.1

XI

11

350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

8

XI

10

240(主体)

 

备注:以上资料的出处见附件一。在此期间的某些大震因数据不全,未包含在内。

采用类比法基本排除了震级为7.9级的情况,则1973年炉霍大震为7.67.4级的可能性大增。至于到底是7.6级还是7.4级,已没有办法确定。

1973年炉霍大震为Ms7.6级考虑,则截止到201354CBS监测值为1.055E+09J1/2,距临界值1.066E+09J1/2已不远(图1),按目前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在5年内将发震。

1973年炉霍大震为Ms7.4级考虑,则截止到201354CBS监测值为1.02E+09J1/2,距临界值还有一段距离。若在10年内有较大事件发生,当监测值到达临界值时,巨震将发生。

  

 

 1 鲜水河地震区1792.11.30-2013.5.4之间累积Benioff应变与时间关系.

(为使图件清晰,1944年以前的应变值作为初值。横坐标对应的时间减去3000年为实际年份。1973年炉霍大震按Ms7.6级考虑

尽管不能完全排除1973年炉霍大震为Ms7.9级的情况,但对抗震减灾而言,应按最不利情况考虑,不能图侥幸,有备才能无患。

对【鲜水河地震区】未来大震的四要素预测结果如下:

震级

(Ms)

震中

(度)

参考地点

震源深度

(km)

发震

时间

备注

8.1

N29.6/E102.1

泸定县南部磨西镇

7-18

5年内

Ms7.6级地震考虑

7.9

N29.6/E102.1

泸定县南部磨西镇

7-18

10年内

Ms7.4级地震考虑

预测震中位置如图2所示。我们之所以判定未来大震发生在该位置,是因为该地点是多条断裂交汇位置,应力集中程度高,锁固段容易在这里被突破。

  预计在向临界状态演化过程中,还将发生不超过Ms6.8级左右的preshock事件。

 

2 预测未来大震震中位置

上述分析是地震预测学术研究结果,仅为学术交流之用,不作为地震预报的依据。任何人和单位不得转载、不得复制、不得向社会外传和发布,违者必究!

参考

1】美国专家说【康定与云南】可能发生8级地震靠谱吗?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685997

  

附件一:

参考文献(Reference):

[1]     郝敏,谢礼立,王家全.921台湾集集地震灾害最严重地区的烈度评定[J]. 世界地震工程,2006,22(4):22-26.

[2]     侯康明. 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震地质,1998,20(1):19-26.

[3]     西藏察隅、当雄地震考察队. 当雄地震、察隅地震考察概括. 四川地震,1986,1:39-41.

[4]     郭增建,秦报燕. 地震时地表产生断层错动的预测[J]. 国际地质动态,1991,05:9-11.

[5]     雷清清,韩殿忠,刘健. 海城7.3级地震极震区断层气体的初步研究[J]. 东北地震研究,1991,7(2):45-52.

[6]     俞维贤,侯学英,周瑞琦,柴天俊,等.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J]. 地震研究,1991,14(3):203-214.

[7]     钱洪,周荣军,马声浩,黎小刚,等. 岷江断裂南段与1933年叠溪地震研究[J].中国地震,1999,14(4):333-338.

[8]     许向宁,王兰生. 岷江上游叠溪地震区斜坡变形破坏分区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5,13(1).

[9]     郭安宁. 强震地表破裂宽度与震级的统计关系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2000,22(3):301-305.

[10]   韩渭宾,黄圣睦. 四川鲜水河断裂带上的一个地震活动空区[J].地震学报,1983,5(3):280-286.

[11]   张四昌. 我国地震形变带的初步研究[J].地震研究,1981,4(1):44-52.

[12]   阚荣举,张四昌,晏凤桐,俞林胜.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J]. 地球物理学报,1977,20(2):96-109.

[13]   张德成. 西藏当雄1951年8.0级地震烈度分布及形变特征[J]. 中国地震,1988,4(4):62-67.

[14]   李龙海,贾运鸿. 一九三七年青海托索湖7.5级地震形变带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1981,3(3):61-65.

[15]   刘忠书,李愿军. 中国强震地表破裂的基本特征[J]. 地震研究,1983,6(1):51-58.

[16]   杨肇诚.中国震例[M].地震出版社,1988.

[17]   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M].地震出版社,1983.

[18]   寿.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M].科学出版社,1986.

参考网站:

http://www.douban.com/note/11417838/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earthquak/6/2j-6-1.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8077403.html

http://news.163.com/10/0414/13/64829PJQ00014AEE.html

http://wenku.baidu.com/view/eb3183a7284ac850ad0242f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687246.html

上一篇:矩震级与面波震级的理论关系
下一篇:青年基金申请项目评审,如何体现公平?
收藏 IP: 122.143.3.*| 热度|

2 吴晓娲 徐晓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