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漫谈科研中时髦概念的炒作问题

已有 3400 次阅读 2011-8-30 11:41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包装, 炒作

现在,社会上流行包装、炒作等运作模式,该模式的能量不容低估。例如:能把一个质量低劣的商品包装成“神奇”的卖点很好的商品,能把一个学识、人品不怎么样的人妆扮成社会名流,能把公鸡炒作成“会下蛋”的鸡,美其名曰“公鸡中的战斗机”。

现在不仅社会如此,科研界也过犹而不及,下面举两例说明之:

1分形几何学自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确实在中国风光了一把,在物理学界、化学界、力学界甚至经济学界等,大家都发现了“分形”。有的建立了某参数与分维数的各种模型,用于解释各种观测到的现象。

一时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章“多如牛毛”,甚至某些人想用分形“一统天下”。在发表的文章中,似乎没有用到“分形”就显得自己水平不高,就没有“档次”。

分形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分维数,具体到岩石力学中,分维只是一个几何参数,怎么会与其它诸多的力学参数有密切的联系呢(通过统计分析总可以建立联系,发现某种“规律”)?建立这种联系能解决什么问题呢?现在看来,有必要深思这种在学术研究中“炒作”概念的做法了。

2、近十几年来,“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等所谓的智能概念和有关方法也在一些领域中越炒越热,有不少学者发现用此可以解决滑坡、岩爆、地震预测等问题,并且还给出了实例证明是可行的。个人认为,用这些东东写写文章是可以的,但用于实际预测肯定会败下阵来,因为这些概念和方法本质上属于统计学范畴,脱离实际对象演化的物理机制,仅对数据“深加工”只能是玩弄数字游戏。

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反对新学科在有关学术领域的应用,只是强调对自然现象本质规律的研究一定要从其物理机制出发,不能人云亦云、盲目引进。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融合新学科的优势,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深加工”过程,通过机制研究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深层次交融,或许能做出重要的创新成果。

由此联想到争取省部级、国家级科技奖励中的成果包装问题。根据我的实际经历认为,有些成果是通过东拼西凑包装出来的,把多家、多人的成果通过“文字游戏”巧妙地组合起来,从整体方面看上去确实有些进展。但从所谓综合成果中的单项成果而言,与同领域国内外的学术前沿相比,都是跟踪模仿式的工作。但通过“旧瓶装新酒”的包装后,就达到了国际先进、国际领先水平,容易蒙混过关。申请人的名单中,再拉几个院士大牛充充门面,拿几个奖是易如反掌的事儿。我听说,有些牛人对此已轻车熟路,成了得奖“专业户”了,此乃中国科研之大不幸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481060.html

上一篇:各地震区强震发生前预计的preshock或foreshock事件
下一篇:和院士如何竞赛?
收藏 IP: 202.108.19.*| 热度|

2 胡健波 孙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