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代表作”评价制度如何执行? 精选

已有 19401 次阅读 2018-7-8 14:51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代表作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注意到在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方面有以下举措: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与以前人才评价指标相比,确实有进步,必须点个赞,

显然,代表作指标志性成果,那么如何评价其质量和贡献呢?这事儿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好办。评价某项研究是否靠谱?是否是真的突破还是“原地踏步”或者认识谬误?除数学外的大部分学科是需要时间(实践)检验滴,早发表晚评价是正途,但这可能是一个长期过程。鉴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搞会挫伤许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只能折中一下——搞同行评议。

那么,代表作是一篇还是几篇呢?同行评议如何进行呢?今天我吃饱了撑着了,就掰扯几句,也弄个“分流评价”条例。

某科研人员觉得自己的某项研究靠谱了,可以向本单位或鉴定单位提出申请,单位组织同行进行会议鉴定,不管你的代表作是几篇,只能讲某一项成果,按照如下标准判断属于哪一类?

一、超一流

5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对悬而未决重大科学或技术难题的破解途径、普适性与价值。

二、一流

10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解决了什么样的重要问题、可靠性与价值。

三、二流

15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改进了对什么问题的解决方案、可靠性与价值。

四、三流

20分钟内,讲解你的研究在前人基础上有啥进展与可靠性。

提问限时20分,若能按时讲解清楚且令人信服,能快速准确回答评委的问题,就对号入座,按号给“帽子”。

以“超一流”为例进一步解释下。若你果有货真价实的硬货,5分钟内能够讲解清楚;若都是表面光鲜的虚货,光讲完研究意义就会超时。这是因为“大道至简”,真搞明白了某种自然对象的本质演化规律,道理和“规律”一定是简单滴,容易用几句话说清楚。

不信,我讲一个老院士给我们说过的真实故事。他说:部队上的某位学者解决了核武小型化难题,这意味着一枚火箭可运载多枚弹头,虽然个头小了、质量轻了,但爆炸威力增加了,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人家拿出来部队提供的证明材料,证明是真的,结果此人获得全票通过拿下院士。若让该学者上台讲他的成果,估计用不了5分钟就能讲完。有真货的学者,很容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明白自己的科学发现与成果价值。

国家搞人才“分类评价”的目的是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尽量体现“按实际贡献”评价科研人员的价值。贡献有“实”和“虚”之分,有“大”和“小”之分,也有“性价比”的区别。如果花费大量经费作出点“像样”成果,本事一般般、世界“第三”啦;若花小钱解决了某重要问题,世界“第二”啦;若花小钱解决了谁也啃不动的重大世界性难题,世界“第一”啦。

至于发表论文的杂志档次、影响因子啦,那都是“逗你玩”的幌子,不必当真。拿这些说事儿,纯粹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一点都不好玩,也不重要。我最近又看了几篇地震方面的NS论文,其在认识和论据上都有严重问题,会误导后续研究,按我的审稿标准是要拒稿滴(另找时间写博文扯扯其核心错误)。重要的是啥?是这个,这是童靴们都希望耳闻目睹滴。大家期望看到的是:在某一次学术会议上,有学者庄严宣布——我们已妥善解决了某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画上了句号,其将成为“冷门”,预计我们的论文引用将“不超过10次”。

参考

1】两办印发意见部署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7/415109.shtm




论文与评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2905.html

上一篇:科学探索之旅:寻找大地震前兆的艰辛历程
下一篇:浅谈流体注入诱发地震的机理
收藏 IP: 103.77.56.*| 热度|

24 刘立 杨正瓴 李剑超 柳林涛 黄永义 吴斌 潘学峰 王启云 刘山亮 丰成君 武夷山 彭真明 李东风 安海龙 姜春林 于国宏 张国宏 章雨旭 任全娥 王涛 罗娜 梁渠 吕健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