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基础科研宜强调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

已有 8036 次阅读 2018-3-18 11:05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基础科研, 自由探索, 单打独斗

 

基础科学研究,是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础,基础科研家底雄厚了,才能保障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嗯,若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呐。

2018131,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1】,就如何加强基础科研进行整体部署,其将基础科研分为两大类:自由探索类和目标导向类。这说明国家已经认识到“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那么这两大类,哪个更符合科研自身发展规律呢?哪个是重中之重呢?对此,本文将探讨之。

基础科研的重要使命是探索隐藏在“黑暗”中的自然规律,解释其演化过程之谜。众所周知,基础科研的最大特征是不确定性,即研究方向和路径充满变数。特别是前沿的科学探索【2】,不要说大同行,就连小同行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基础科研中的常态。基础科学难题的突破,往往是科学家个人或小团队历经多年的自由探索,靠“灵光闪现”捅破那层“窗户纸”滴。

然而,目前我国的科研资助和科研评价体系,太重视“目标导向类”啦,即由大牌科学家制订“顶层设计”方案,然后发布指南,以重大专项、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等方式招标,项目设置的十分庞大,申请者要组织一个大团队,国家也希望做出重大成果,可“疗效”咋样呢?

王晓东先生举出了几个例子,他说【2】:之前,既有干细胞计划,也有重大传染病防治、新药研发等重大专项。搞了这么些年、投了那么多钱,这些“计划”“专项”有什么真正有影响的产出呢?当然,结题时肯定是能交账的,比如发了多少论文、培养了多少人,说起来也是“硕果累累”,但是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回过头来看,这些“计划”“专项”产出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真正有影响的东西?

基础科研的进展与突破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以尊重,切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人海战术”并不是啥灵丹妙药。

纵观科学发展史,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们,主要是靠个人单打独斗时“灵光闪现”做出的伟大贡献,是靠智慧而非大量经费的成功典范。对某一领域的基础科研而言,人多并不意味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往往是“人多自乱、鸡多不下蛋。”

在某个大团队呆长了,科学家个人的创新思维往往被同质化,灵感往往被灭于无形。做科学研究,靠蛮干不行,没有了在厚积薄发基础上的灵感,意味着学者的创新能力已画上了“句号”。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教授【3】说“我们一直都在说重视原创性,可是我们现在重视的不是原创性,而是团队。”

基础科研的真正价值在于:特立独行的科学家以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自然界,以不同于别人的思路来理解这个世界【4】。如果每个科学家从不同的视野观察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那么其中某位科学家可能会找到解决某个基础难题的 “突破口”,某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就像玩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体性的突破,贪大舍小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说,基础科研宜鼓励科学家或小团队的“单打独斗”,不宜用大团队的“人海战术”盲目攻关。

对基础科研,不妨给有创新潜质的科学家个人或小团队以足够的非竞争性经费支撑,让TA们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不再为“帽子”奔波,以真才实学而非论文发表的载体——期刊档次客观评价TA们的贡献,让TA们心无旁骛地自由探索,是符合科研自身发展规律的正确途径,也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1】

参考

1】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1/31/content_5262539.htm

2】王晓东:基础科研不能大跃进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261769

3】中青报:从屠呦呦获诺奖看我国科研评价体系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10/329523.shtm

4[转载]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087774.html

 

扩展阅读:

科研创新应重视团队还是个人?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32783.html

科学研究,宜单打独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75255.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4510.html

上一篇:科学感悟:实证为王
下一篇:警惕学术大跃进
收藏 IP: 121.22.243.*| 热度|

32 王庆浩 刘立 王媛媛 刘山亮 李俊 柳林涛 李毅伟 谭平连 鲁学星 李文靖 朱朝东 王兴民 蔡宁 吴斌 汤茂林 季丹 黄岚 马志超 高友鹤 段法兵 檀成龙 符建 张亮生 侯悦民 朱志敏 邱泽华 杨正瓴 王少凯 周肇俊 李剑超 puhj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