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大地震机制”还是科学难题吗?

已有 4184 次阅读 2016-10-1 10:08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地震机制

2013年写过一篇博文《岩石破裂过程与地震类型》【1】,没料想引起了科学网友的一场“大震”,网友们的板砖蜂拥而至,差点把俺拍到沙滩上,呵呵。

现在看来,这篇博文写的有不严谨的地方,且写的时机不对,若现在写恐怕就“门前冷落车马稀”啦。哦,对自然现象演化规律的正确认识,是需要一个深化过程滴。

我们提出的“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或假说,历经6年的发展,已渐趋完善【2】。研究表明,浅源、中源与深源大地震的物理机制,均为锁固段脆性破裂。该理论正确吗?是科学认识吗?要回答这些问题,得首先搞明白检验某假说是否正确的科学标准。这个嘛已有共识,即一为自洽性;二为实践或时间可检验性,即要与观测事实一致。

按照该标准,看看我们提出的锁固理论以及相关认识靠不靠谱?

1、科学研究本身必须建立于客观基础上,而不能建立于主观臆测上,不能够满足自洽性的理论或者方法显然是不攻自破的。根据锁固理论,能合理解释能量积累/释放以及预震、前震、主震、余震等基本概念,而前人对这些概念的认识是自相矛盾的。如前人认为,地震时释放能量,但不知道何时积累能量?那么只能是不地震时积累能量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常地震的地方通常会发生更大的地震,这如何解释?大家都晓得,在日20119.0级地震前,那里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如1923年关东大地震等。结果呢?不仅没释放掉能量,反而来了更大地震。

此外,对学界关注的地震应力降远小于室内岩石破裂应力降、热流佯谬和自组织临界性这些难点问题,该理论能予以合理解释

2、我们对全球62个主要地震区的分析表明,标志性地震事件的孕育规律均遵循着锁固理论。即使对回溯性检验而言,恐怕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的理论或模型能做到这一点。前瞻性预测检验表明,对某些地震区7preshock事件和1次标志性地震事件的预测已得到实际验证。当然,我们仍期待着更多的验证。

截至目前,该理论与诸多观测事实相符,未发现有啥矛盾的地方。若哪位亲发现了,赶紧告诉俺一声,立马大餐伺候!

对锁固段脆性破裂机制,能否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下呢?哦,毛毛雨啦,完全可以。

在软流圈热对流为主的驱动力作用下,断层或板块俯冲带运动导致岩石破裂发生地震。当应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断层中强度低的锁固段首先宏观破裂发生标志性地震事件,然后应力向下一个锁固段转移,引起“连锁反应”式的破裂和宏观破裂(图1)。当最后一个锁固段发生宏观破裂时,某地震区主震发生;主震后余震活动结束时,该轮孕育周期结束,下一轮孕育周期开张。

上面说的事儿,和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图2)有一比。在4 $\times$ 100m接力赛中,某运动员跑完100m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位运动员,直至最后一人跑完,此时,Game over


1 断层或板块俯冲带中的锁固段示意图

(据Toshihiro et al. (2003)Ohnaka(2013)修改)


2 体育比赛中的“接力赛”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关于震源物理模型或大震机制,俺曾写过3篇博文【3-5】论述。昨天,以这3篇博文为初稿的论文《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已在线发表,感兴趣的人士可点击链接下载:

吴晓娲, 秦四清, 薛雷 .2016.基于震例探讨大地震的物理机制.  地球物理学报,59(10): 3696-3710,doi: 10.6038/cjg20161016

http://manu39.magtech.com.cn/Geophy/CN/abstract/abstract13145.shtml

http://manu39.magtech.com.cn/Geophy/CN/10.6038/cjg20161016  

感谢学报编辑们的悉心工作,也祝大家国庆节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无商业目的,在此致谢)

参考

1】岩石破裂过程与地震类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695254.html

2】理论趋于完善的标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74878.html

3震源物理模型评述【1】:群雄逐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978306

4】震源物理模型评述【2】:三分天下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979342

5】震源物理模型评述【3】:分久必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981116.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1006101.html

上一篇:推免研究生面试感受
下一篇: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日本学者梅野健的忽悠能力有多强?
收藏 IP: 60.14.254.*| 热度|

9 彭真明 吕洪波 檀成龙 姚攀峰 杨正瓴 张志镇 王少凯 chaijf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