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疑惑 (II) 精选

已有 12233 次阅读 2018-8-5 22: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疑惑 II

无意中想到三年前入职一年时写的一篇帖子《疑惑》,回头看了一下,很好笑,准备一次Journal club也会发牢骚,难道受刺激了?不过依旧还记得当时的我,那时的困惑却也真实,当你无事可做、无能为力时,颇感“等待、休息、闲暇、无聊”的生活接近荒废,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如今入职刚过四年,可以说最近的半年(严格来讲是春节之后的4-5个月)变化很大:人员、队伍、业务量、课题难度、靶点的创新性,与之前的境况不可同日而语。前两天身体发烧,难得的休息一下,也感受到一点她对我的“关心”,早上醒的早一些,想静下来写点文字,当时还犹豫是先写大宝?小宝?还是工作?还没等写到一段话,凡凡竟然也醒了,那好吧,陪你玩一会。就这样,忙活一天,到了晚上十点才有空坐下。这个时候对工作也有点疑惑,觉得可以梳理一下,暂称疑惑(II)吧。

——题记

好久没有静静的坐下来敲打些文字,之前整理的药物靶点的相关进展也搁置不前,写到一半发现了更有趣的靶点,接着就是工作上遇到的瓶颈,需要一个接着一个的搜索。不得不说近期确实有些忙碌,白天实验、晚上查阅、周末干一天公务、做一天琐碎的家务,接着又是忙碌的一个星期,陪伴娃儿们的时间约等于零。之前我总说“还好、还好,没有那么累”,现在也谈不上累,就是觉得比以前忙碌,有点工作干不完甚至拖后腿的感觉。这个时候让我觉得为难的地方不是任务如何完成、多少要完成,而是如何培养团队,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受益。关键所在、核心问题还是人!

曾经听过我们的CSO阳博士给康龙学院博士班讲的六堂课,提到他很喜欢军事故事,强调团队合作。还好那会我还住在北京,阳博士的课不是化学专业课,主要围绕职业发展规划。深入浅出,英文授课为主。也是在那几节课中听到了器官靶向的技术依然是瓶颈,如何评价、设计药物对在器官层次的靶向,还很难。最后一堂课我记得问他如何准备这些课程的内容、逻辑,阳博士回答说头脑中清晰,准备起来很容易。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每次课上必须强调的一点:如何提高团队的创新性。没有创新,团队也就没有作战能力。

团队合作,大家都明白。但是几天前的一次拓展,然我直接的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所能做的事情远远多于个人或不协调的群体所能完成的。

公司的内部也有很多团队(部门),有合作,有竞争;有互补,有重合;有分、有合;有新收购的、有新组建的。这是动态的过程,需要很好的协调才能更好的展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所以提到公司的层次,是因为很多时候公司的方向和布局会影响到具体到每个人身上的任务。

回到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入职时间有近十年的,有未满一个月的,年龄跨进二十年,学历由实习生到博士生,该如何关注他们的成长?如何开展团队的建设?如何解决瓶颈问题?如何才能提高承担创新性课题的能力?很多时候确实希望每个人都能获得应得的回报,劳有所酬。平等公平还是效率优先?我会选择后者。在公平和效率面前,不希望现在所做的决定会影响团队的效率。这就难免有失公平,只能说尽力而为吧,我所能做的确实有限。

这些也是让我困惑的地方之一。

我犹豫,因为有些人对学习有追求动力,我却不能帮助他很多。一个团队里面确实有突出的队员,这和资历、年龄无必然关系。在工作面前,比较便能看出能力的高低。有些同事效率很高,乐于付出,敢于提出想法,勇于尝试,我很希望能让他们都带有自己的团队,多多历练、成长,只是机会有限,仍需要时间。真金不怕火炼,还是希望有能力的同事稍微磨练下耐心。此外,我也深感自己能力不足,无法给大家更多的建议,这也是我希望有更多经验的同事加入我们队伍的原因。不过只要遇到愿意、主动学习的同事,我能做到地是多多交流,共勉,相互学习。随着人员的增加,我确实无暇估计所有人,有时看到人们任其荒废,着实感到惋惜。不想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感觉有些难。

我也困惑一个团队内部的不公该如何解决,有人承担的多,有人承担的少,可不能按劳分配薪酬。我想这是许多公司都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必须面对,无法逃避,却又不能一时解决。只能说有能力的同事提升的机会多一些,学习和历练的空间更大,能接触到新内容远远多于被动行动的同事。我想公司也不希望留下只在意工资的员工,这是一种相互选择,没有办法而已。在一个学习型的团队,“安于稳定,不愿变通”是大忌,这个问题可能是大环境问题,可能是高校教育的问题,敢于提出质疑的同事很少。人们怕自己讲的话出错,怕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担心被质疑的同事不开心。我只能说“算了吧”,都是为了工作,都希望结果会更好,不质疑,如何改变呢?!改革开放天天喊,为什么?因为社会上太多人不愿意变革,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想,不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愿意放下自己曾经所拥有的。这就不利于创新。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好了是很有用的。原本还以为年轻人都敢想敢说,在解决问题方面或许需要更长的适应时间才好。这个需要反复调研、交流、讨论,更能有所突破。

如何提高团队的效率,也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实现却难以推进的一件事。很多时候人是需要比较,需要亲身经历才能明白别人和他讲的事情。团队是个小整体,需要个体变的强悍,协调更好,动力才越强。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已经做到很好,不太可能再做更多的事情。这个时候需要看长板,更要看谁是短板。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凡是我听到人们讲这件事无法改进,无法做的更好,或者自己所做的已无可挑剔,或无法做的更多等等,看来,你的水平目前就是那么高了,不突破自己,难以提升。也会有人觉得我只能做这么多,再多我实在是做不过来了。或许对自己或是同伴讲讲还好,和领导讲这些那这只队伍就要调整了,已经不适合承担更难更新的任务,严重者距离离开团队也不远了。一个无法适应改变的团队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大家也需要日新月异。

如何让团队相互影响,增进交流,共同促进,也是一件需要关注的事情。一个综合性的CRO公司涵盖了药物研发临床前的所有阶段,也包括临床试验。不要贪婪的说几年之内搞清楚所有内容,能把PCC之前的内容理顺也算很大收获了。可人们过于关注手里的实验和项目,无暇估计其他课题组的内容或是新发领域,这和大学期间的模式很像。记得数年前我的导师反复的提及过拓宽接触面,会给我们不同的启迪,现在才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不仅仅是某个方向,或是某个领域,多多接触总是好的,而讨论和交流不失为简单便捷的一种方式。可能是人们还没有适应公司和大学之间的转变,许多人做事方式和学生一样,全然不像一个专业的工作人员。能了解目前的项目已感艰难,更不要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现在缺少的还是人才。可直接引进,可内部培养,关键还是修行靠个人,是自身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

工作中我一直带着几个问题,试图在过程中找到答案:如何选择药物靶点?如何获得关键信息?别人是如何带领团队?领导是如何复责如此多的项目?药物的研发过程?如何让参与的同事都有学习的机会?还有很多很多问题,真的是接触的越多有种未知越多的领域,深感自身无能为力,这个时候只能依靠团队,一同度过难关。

发现问题,解决起来就是选择何种方式了,相对简单些,只是实施起来不会太容易。

有时也会遇到感觉很难的课题,尝试许多次也未见效果。越是这样的课题,越能体现一个团队的战斗力,所以起初面对课题的难度我们是不担心的。可将如此课题拟成假想敌,我方一遍又一遍的进攻,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来发现有的团队已少了冲锋的劲头,这个时候又调来几路援军,一同解决问题。有的是解决了,有的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有的时候在想,如果换做别人,会如何解决?是哪一步没有做好?只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看到一个人的能力,总是从事简单的工作,时间久了会让人自以为是,有些固执。想想过去的自己,有些选择和坚持也非常可笑,是内力还不够深的缘故吧。

打基础的过程很重要,需要反复练习日后才能走的更远。这也是年轻人不愿意面对的一件事,总是感觉自己学的很快,这一关已经过去,应该进入下一个关头或是更高的层次。殊不知无法忍耐重复的工作,又怎能有耐心承担更复杂更重复的课题?面对这样不稳定的新手,上面是无法放心将课题交予给你。有过一段时间很是艰苦,多少人想过要退缩?想过放弃?可只有经过那样的过程才知自己可以面对,原来自己还很有潜力。每次遇到一个困难,都可以给自己加分一次,积累经验值,并非坏事。彼此信任和坦诚,是需要时间来沉淀地。公司需要知道你做了什么,更需要知道你还能做什么。价值应该与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相关,而不是做过什么。

提到学习,毕业没几年的我们都期盼着学习,可真正做到很少。是没有人督促、没有“考试”所致吧,如果真的以为自己还是学生,这里缺少老师,估计没法前进了。身边不乏精英、榜样,客户也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在合作中明明能学习到很多,人们却不在意。只能说我们的水平还不够高,工匠之心不够坚,敬畏之心不足。看着新手做实验,让人哭笑不得,其实看着自己也无能为力,感觉也一般般。不知该向谁学习,不知如何才能做的更好。环境,很重要,放松警惕,可以让你堕落,也可以给你足够的展示平台,展翅飞翔。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如何选择。

说到底,不愿付出。

之所以感慨,是看到太多太多加班的同事,人们已然厌倦,却不得不加班,如此只重工作不重人才培养的加班,我视之为误人子弟。年轻人需要培养,成长,而不是一味的加班。

只是,难以面面俱到。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又如何能让别人施以援手呢?

想多了,乏了,累了!睡一觉醒来,还是要坚持奋斗,变革即将到来,希望我们都能准备好!

 

TJ

201885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1539-1127746.html

上一篇: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SCLC
下一篇:Targeting immunosuppressive adenosine in cancer
收藏 IP: 1.202.225.*| 热度|

2 张启峰 黄仁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