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德全不危

已有 6628 次阅读 2020-10-14 21:31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 道德健康

    观当今的人类生活,处处存在着危机和风险,生存危机、经济危机、情感危机、就业危机,伤害风险、疾病风险、失业风险、投资风险……

    三火时常感念《黄帝内经》开篇就提出“德全不危”的观点,且看下文: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xiào孝),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文中的“虚邪贼风”,泛指一切反常的气候变化和来自外界的致病因素。虚邪,也称虚风。“德全不危”,指掌握厚德全道的养生知识,就能够避免发生疾病导致早衰早亡的危机。

[译文]

上古时期的至圣先贤,常常教化人们要懂得如何修养身心,认为外界的一切致病因素和有害邪气,可以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进行提早防御;内在的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和妄想。这有利于保持人体正气和顺,精气与神气内守而充沛,使疾病无从发生。所以养生要求人们做到思想清静,减少嗜欲;内心要闲适安定,去除紧张恐惧之感;形体劳作要适度,避免过劳导致疲倦不堪。这样,才能维护气血平和,顺心随欲,容易知足如愿。人若怀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无论吃什么食物,都感觉甘美;无论穿着什么衣服,都感觉舒适;无论在什么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觉到快乐;无论社会地位尊卑贵贱,都能各安其分而互不倾慕(更不会妒嫉、恨),并始终保持善良敦厚的质朴本性。修养境界至此,嗜好和欲望不会烦扰他们的耳目,淫乱邪说也不能迷惑他们的心智,无论是愚笨的、聪慧的,还是贤良的、不成才的人,都能内心淡定而不担心利益得失,做到这些完全符合养生而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高境界啊)。因此,有些古代圣贤能够超过百岁而长寿不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养生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厚德全道),所以不会有生命危机与遭受多病早衰早亡的危害。

[养生提示]

本段原文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养生的具体要求,旨在保全人体的精、气、神,从而揭示了中医养生学的奥秘。提出养生的基本原则是:1、对外环境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说明外界的致病因素,因时因地而异。2、对人体本身要做到“恬虚无”、“精神内守”“形劳而不倦”,说明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是常见的内伤致病因素,因人而别。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句,说明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外来的致病因素,是可以通过了解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而得到预知的。这需要运用《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五运六气理论。五运六气是我国古代研究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对人体生命影响的医学理论,是关系到天文学、气象学、生物学、物候学、历法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一门学问。通过对每年运气状况的分析,就可以提前预知当年四时五运、二十四节气不同时段的气候特点和疾病流行趋势,从而把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发病规律、预防疾病、治疗用药规律统一起来。可以说,中医五运六气是从宇宙的节律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影响关系,是对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念最充分的实证,其中蕴含着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体功能活动的各种节律与生命奥秘,是中医基本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避之有时”,说明外邪伤人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己亥年终之气(小雪日至大寒前)时段有“畏火司令,阳乃大化……其病温厉”、庚子年五之气(秋分日至小雪前)时段会出现“畏火临,暑反至……其病温”反常气候变化以及瘟疫(传染病)、温病(流行病)等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预测。中医根据这些规律,就可以做到提前防范,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避免外来邪气的侵袭,从而达到防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养生目的。

虚无”、“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高下不相慕”等内心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突出了内养精神的重要性,说明提升道德修养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涉及到现代“心身医学”的相关内容。

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新增了人类健康标准,即“道德健康”,而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认识到人类道德与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德全,才能不危。感恩先贤的教导和睿智……吾心向往之,亦当力行之!

t0181e24eea68e4ec21.jp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1254402.html

上一篇:《黄帝内经》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下一篇:2021年五运六气分析
收藏 IP: 59.109.208.*| 热度|

18 杨正瓴 范振英 郑永军 钟定胜 武夷山 朱晓刚 李学宽 刘旭霞 张晓良 刘山亮 刘钢 徐长庆 杨金波 李毅伟 赵美娣 罗娜 李沣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