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焱
读《稼说送张琥》有感
2019-1-28 10:31
阅读:5381
标签:读书, 苏轼, 修养

       今天,三火因为要引用“厚积薄发”一词,所以查询了一下出处,便读到苏轼撰写的《稼说送张琥》一文,里面论述了关于修养的道理和表现出的朋友兄弟间的情谊,让人感动不已!也从中领略到大宋才子的深邃思想和崇高修养、谦虚低调、充满柔情的君子风范。忍不住想分享一下,您可曾读过此文?三火觉得这篇应该选用到中学的教材里。

       

[原文] 曷(盍)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力得全;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铚 、耰、艾,相寻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之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已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译文]你(何不)可曾观察过富人是怎么种庄稼的吗?他们的田又好又多,生产出的粮食充足而有余。他们的土地又好又多,就可以实行休耕轮作,土地的肥力便能够保全;他们的粮食充足而有余,耕种时节就能够保证正常而不误时,收割也能够按照常规等到庄稼完全成熟之后进行。所以富人种的庄稼往往长势很好,秕子少实粒多(产量高),这样的粮食颗粒丰满充实,长时间存放也不会腐烂。

  如今我这个十口之家,却总共只有百亩田地。每一寸土地都拿来利用,日日夜夜期盼着收获,辛勤耕耘劳作,在每寸土地上都种上庄稼就像鱼鳞一般密集,因此而导致土地的养分都被用尽了。并且耕种时常赶不上时节,收割又往往来不及等到庄稼完全成熟。这样的做法,怎么还会有好的收成呢?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才干并没有超过现时之人。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在平日里注意自身修养并且从不敢贸然行事,以等待时机完全成熟,这样的人,殷切期待的样子,就好像盼望婴儿快快长大一样。对体弱的要精心哺育,使他坚强健壮起来;对才智不足的要注意调教培养使他逐渐充实起来。到三十岁以后才出来做官,五十岁以后再求加官封爵。在久屈中得到伸展,在准备充足后再发挥作用;就像水流淌于充溢之后,箭发射于满弓之极一样。这就是古人能力超过今人,而今时君子不如古人的原因。

  我从小就有研习学问的志向,不料能早早地与您同科考中,您的成功,也不能说是不早的。我现在虽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众人却已经妄加推崇我了。唉呀,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问啊!在广博读书而后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再慢慢释放出来,我能告诫您的也就到此为止了。

  您回去时路过京城打听一下,有名叫苏辙、字子由的人,他是我的弟弟,请您将这些话也转告给他。


后记:当三火细读此文三遍后,已是泪眼迷朦,感叹圣贤能够这般结合自身、借事喻人、苦口婆心的劝学,于做人、自身修养、联络亲情、对待友人诸多方面,真的是受益良多啊!~感恩我大宋有这样的贤人,他的胸怀和修养,气度与卓识,刚毅和柔情,永远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厚积薄发!禁不住就会想起《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那种超凡境界和兄弟情深的神一般的真性情!!!

u=1411118842,2844171763&fm=26&gp=0.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焱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115948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