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东
[转载]朱乾顺老师:故乡寨桥村
2020-10-3 18:23
阅读:2817

     故乡寨桥村

    故乡寨桥村地处镇江东乡,是由长江中下游冲积的泥沙堆积而成。在600多年前,先祖朱氏围堤造田,建立家园,因河道交错,而立寨建桥,故称寨桥。但也有传说是元末明初,朱元璋在此扎寨屯兵,后人谓曰寨桥。

    寨桥村东连儒里甲家,西接埤城华山,北连石桥庄基,南临后巷新华。全村占地长约500米,宽约300米,有100多户人家,300多人口,行政区划属姚桥镇庄基村第一第二生产小组。村子北高南低,村前有大塘,村中有大场,村西有一巷(巷东西长有百米)。村中老者常说:寨桥水到场,庄基水到床。说明寨桥村地标要比庄基村高得多,在水灾甚频的潮乡,地平面高一点的地方更适合人们居住。

     据《朱子文化与儒里》一书和儒里朱氏宗谱记载,元朝末年朱熹第八代后裔享三迁至儒里甲家,后人分迁寨桥定居。(大概在公元1380年左右)。寨桥因人口增加,有一支朱姓家族迁居于上社村,故朱姓后人每年都来寨桥祠堂上供祭祖。还有一说是安徽祁门朱氏,在长江放木排到华山,因遭暴风雨冲散了木排,遂落脚寨桥,在此居住。

     到了清朝末年,寨桥家谱排了九代,字辈为:鸣、凤、增、祥、乾、坤、纪、申、德。解放后,到祥字辈就不再论辈份排家谱了。族谱在文革中被毁,令人遗憾不已。据年长者回忆,家谱累计有20代,先祖谱名叫子顕公。在历代寨桥人中,有经商开木行的大老板,有做官的大学士,也有行医救人的大名医。

    寨桥村有一山一庙一祠堂,四桥九井十幢房。先人在村东桥边堆了一座小山,名叫东头山,在山上种了2棵白果树,枝叶繁茂如盖,与华山百果树差不多大。日本侵略者来镇江后怕飞机失事,颁布禁高令,把这两棵几百年的大树砍掉,但白果树其根犹在,后来奇迹般地又长了五棵百果树,长大后的百果树林也很壮观。当年被砍掉的还有我村前下段柏树林中的一棵大白果树。这也是日本侵略者在我乡村的罪孽。

      先人在村东南边,建庵庙一排,也称九龙庵,住了若干尼姑道婆在里面拜佛修行。(此庵在解放初拆除,砖瓦木料运石桥镇建了供销社)。

   先人在村东首建有朱氏祠堂。祠堂也是族人举行祭祀和议事的场所。祠堂里列有族规家训。朱氏族规是:重祠宇,谨祭祀,崇孝行,笃友朋,严教子,奖名节,睦邻里,守法度。朱氏家训是:父之贵慈也,子之贵孝也,夫之贵和也,妇之贵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长者敬之,见幼者爱之,见不义财勿取,遇合义事则从。因时代变迁,朱氏家训也不断更新,新社会朱氏家训是:立鸿鹄志,读万卷书,存爱国心,行美善事,扬职业德,兴和睦家,采能人长,做勤奋人。朱氏家训熏陶过数代寨桥人,一代代村民都能牢记家训,成家立业,成人成材。

    祠堂三进20多间房子庄严森立,至今还流传着百年神话故事,什么“白狐精”、“黄胡子强盜”等。50年代政府办学,将祠堂改建为庄基小学。真是:东前方有庙堂,东上首有祠堂,东沟桥头有山坡挡,真乃风水宝地也。

      村子东南北三面环河,为了进出方便,先人在河上修了四座桥。东边的叫东沟桥,东南边的叫九龙桥,西南边的叫港南桥,北边有小桥。桥桥都是用大石板建造而成。

    人们还在村中凿了九口井,传说九井相连,一井水动,九井联动。

    整个村清代建筑有十余幢,每幢房有三到四进,住着一个个家族在此休养生息。该房建造讲究,有天井有阁楼有水井,有防火防盗设施,有敞厅有厢房,敞厅有高大屏风花隔,地上铺的罗地砖,上挂名人写的牌匾。老大队支书朱庆保家敞厅牌匾写的是“世德堂”,老生产队长朱金府家敞厅牌匾写的是“天官赐福”。家族议事办红白大事都在敞厅,也是私塾先生教书的学堂。数幢楼中要算朱桭声家的最好,高墙深院,内门层层设防,朱桭声人称扁鹊再世的名医,其子朱风斌曾在南京市交通局任总调度,享年98岁,是村上最长寿者。我小时候也看到过多处火烧园的遗迹,其中一幢南北五进房百米长,老人都讲是“长毛”烧毁的。传说公元1853年,太平大军攻陷镇扬一带,在圌山驻扎一支马队,常来各乡骚扰,儒里朱氏抵抗,双方伤亡甚多,触怒了太平军头领,下令到儒里寨桥扫荡,烧毁了我村一幢五进走马楼。

     故乡也算鱼米之乡,先人们靠种地养鱼,饲养家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当年寨桥民风淳朴村风正,百姓勤劳俭朴子孙旺。先人在族长及村长老的带领下,制定村规民约,约束不良风气,调解邻里矛盾。先人也热心公益,如购制救火水龙,年轻村民都自觉参加村消防队,一旦有火警,敲锣为号,人即刻到场救火。相传寨桥水龙为“公龙”,较他村水龙救火更胜一筹。过年过节开展民俗娱乐活动,舞狮子舞龙灯是我村最拿手的传统节目。(上世纪90年代我村仍活跃着一支40多人的舞龙队)。

      2012年大港新区为建万顷良田,将新华庄基上社三个大队村庄一并拆除,具有悠久历史的寨桥村,从此在地图上消失,拆迁平整后的河塘村庄已变为良田,老百姓拆迁后住到平昌新城,过着城市人的幸福生活。真可谓:沧海桑田,一朝巨变,祖辈躬耕,子孙进城,千年历史,传为佳话。    

              朱乾顺撰稿

                2020年9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朱朝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6560-125308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