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
永远的纳什:通过他我们了解人性深层次的一面 精选
2015-5-25 08:31
阅读:16499

  纳什,作为数学界、经济和管理学的传奇人物,因一次偶发的交通事故离开了这个世界,让人简直无法接受,我们总觉得,这样的传奇人物应该在传说里永远不老的,就如我总觉得费曼先生依然在冷眼旁观着这个物理世界而不时耻笑一样。

  纳什所以伟大,其实是因为他协助科学家和管理学家们实现了从管理学到管理科学这个原本被认为无法做到的本质性跨越——这一步跨越花费了人类数千年的时间。如果我们再大方些,也可以说经济学通过把“人因”加入其中变成了更为全面的经济科学,如果说经济学之前一度通过统计学等数学工具也“科学”了一把的话。

  科学对于物的研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依赖于人的物,如星空和元素;另外一个则是和人息息相关的物,如生产、制造、运输、调度等,后面这些都是所谓“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的基本范畴。

  而与人相关的物之外,就是更难的“人本身”的研究,从心理到行为应该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来诠释,自从有了社会,这套逻辑大家都知道是存在的,但是始终在"或有或无"间漂浮,其实是基本缺失的,原因则是没人有能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建模,即便建起个把模型,也是不可重复的,与科学领域的模型无法相提并论。

  换句话说,关于人,除了其物理属性从古代一直就在研究,还算有些进展外,人异于物的那些特征几乎是完全要靠不同人的智力程度来进行不断逼近,其科学性几乎没有。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式的“人研究”,我们中国研究人的历史可谓久远矣!诸葛亮就能把人的心理完全琢磨透彻,甚至包括曹操是否会走华容道;相对而言,周瑜就差了成色。刘伯温在密室里就能了解到对手的心理和行为,胡大海、常遇春们就做不到。所以,在关于人的学问还没有上升到科学层面的时候,我们只能期盼着上帝给我们更高的智力。基于上帝给我们的智力总是有限的,我们就只好不断到智力更高的人那里寻求启示,如今《诸葛亮兵法》和《刘伯温兵书》依然热卖,难道不能说明一些什么吗?!

  西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物的问题研究得差不多的时候,关于如何科学地研究人的心理行为也就必然进入到科学家们的脑中,纳什的博弈论就是第一次将“人研究”上升到科学层面的学问,尽管我们都知道其实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写了关于博弈论的第一本书。

  但是,天才和大师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前者给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和导引,后者则将一门学问系统化、终极化、广泛化、实用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冯-诺伊曼就是博弈论的“爱伦-坡”,后者几乎给出了侦探小说的所有可能模式,但是一部短篇小说说明一个模式还是过于简单化了;而纳什是博弈论里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他将每一种模式全做到了极致,并使后人望尘莫及,做再多的工作都是在重复他,而且是从结构到细节都在重复,或者仅仅是换了个应用领域而已,内核依然是纳什的东西。

  如果我们一定要拿出一个比喻来说明纳什的工作,大约这就是非常通俗、容易让人了解的对应了。

  ——————————

  对于数学家而言,博弈论似乎怎么都是个简单的东西,按照冯-诺伊曼的说法,在博弈双方的决策集中,一定存在一个不动点,找到这个不动点,博弈的均衡就得到了。

  著名的例子当然是博弈论入门教材里每每必然提到的“囚徒困境”。前年,歌手李双江和梦鸽的儿子李天一的轮奸案则将这一“困境”做了一个典型诠释,那就是别人都老老实实招供,李天一选择不招,结果很戏剧化——李天一长刑(十年)其他人短刑或缓刑(唯一一个成年人王某除外),李得刑十年的原因之一就是认罪态度不好,俺们当年知道结果后就乐了,怎么就让纳什先生说的这么准啊!如果纳什先生知道这个例子果然是存在的,应该非常欣慰,对于他理论中提到的决策组合中那个“纳什不均衡”的结果,我想他应该认为其出现概率是很低,低到几乎不太可能出现的,但是,行进中的中国给他老人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显著例证,证明了在局中人愚蠢、过度自信、看不清形势的情况下,不均衡的结果完全可能出现。

  数学家看待问题很容易简单化,而管理中人的因素极其复杂,绝对不是寻找到那个不动点就结束了,纳什从数学家出身,但是却终于管理或经济学领域,把博弈论这个本来名称就是“Game Theory”的看上去不登数学大雅之堂的小玩意儿做到了体系化,且深刻地持续影响了经济管理学界几十年的时间,只后续用博弈论解释经济现象的学者最后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就有好多个,可谓“大师之风山高水长”、“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就学科体系而言,之前博弈论曾被翻译成“对策论”,是“运筹学”一个小小的不重要的分支,运筹学中的“大块头”是规划论,从线性规划到非线性规划,从整数规划到多目标规划,还有图论、调度论、排队论等加入其中作为补充,博弈论只是稍晚加入的小兄弟罢了,但是,通过纳什及其追随者的努力,博弈论异军突起,并进而从运筹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本单独的学问,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唯一靠谱?)的学科方向,在分析人在经济和管理中的被隐藏起来的内在规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我们不说是唯一性作用的话。

  甚至到了今天,如果有人说自己研究经济和管理科学,您却发现他不懂运筹学和博弈论,那么,不客气地说 ,基本可以直接认为其连最低的门槛都没有跨越,根本不够格做经济和管理科学的研究。如果他一定还要说自己是这个行当里的,那么我们就勉强说他也在做经济或管理研究吧,“科学”二字就不用加上了,就算是人文类的研究吧。

  ——————————

  说纳什,似乎离不开《A Beautiful Mind》,中文翻译成《美丽心灵》的。其实,我在澳大利亚的纽卡斯尔大学所在的小镇上还看过另外一部同样描写科学的电影《Enigma》(英格玛),是说图灵的,不过,相对而言,似乎前者的名气更大些,也许和得了“奥斯卡奖”有关?!

  《美丽心灵》俺总觉得是一语多关,不过更多还是指“博弈论”这个创新性的思路,而不只是心灵,“心灵”云云,似乎和电影的内容并无多大关系。

相关专题:纳什的美丽人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安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89289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7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