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日本人如果没有“诺贝尔计划”会有随后的7个诺贝尔奖吗?

已有 6970 次阅读 2013-11-1 10:41 |个人分类:史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日本, 诺贝尔奖, 计划

  历史有时候无法假设,没法实验,更没法重复实验。

  张鹏举同学在俺的博文后留言如下:

  2001年3月,日本政府初步提出在未来50年内实现30名诺贝尔获奖者的计划,并拨出总额24万亿日元的政府研究开发投资资金。
  这个计划当时即遭到了日本权威人士的强烈反对。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直言国家“没有头脑”,痛斥政府误导大家将获奖作为科研的目的。
  不过,政府的支持很有成效。截至2011年,日本科学家又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

  ————————

  俺评论道:最后一句好玩,好像这些奖真是因为计划而来的。

  其实,日本人在没有计划前就有了相当多的诺贝尔获奖者,谷歌或者百度一下答案立现,如下:

  1、汤川秀树(1949年物理学奖),在阳质子和中性子之间作为媒介作用的核力,他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2、朝永振一郎(1965年物理学奖),他以“超多时间理论”和“鱼贯而入的理论”而闻名,在量子电磁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3、川端康成(1968年文学奖),《雪国》一书生动的描写了人生哀伤的幻想和美,从而被称作现代日本抒情文学的经典。另外《伊豆的舞女》闻名。

  4、江崎玲於奈(1973年物理学奖),他研究关于半导体,超导体隧道式效果,创始了隧道二极管。

  5、佐藤栄作(1974年和平奖),他作为日本首相,代表国家自始至终反对持有核武器,对太平洋的和平安定做出了贡献。

  6、福井谦一(1981年化学奖),他开拓了“新领域的电子轨道理论”,对有关化学反应过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7、利根川进(1988年医学或生理学奖),任麻省理工工学院教授。他获奖的原因是阐明了“多种抗体培养的遗传原理”,此项成果受到高度评价。

  8、大江健三郎(1994年文学奖),日本当代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以个人魅力来写人物以实现小说的现实性。主要作品《个人的体验》。

  9、白川英树,获2000年化学奖,开辟高分子电子学的先河。

  五类诺贝尔奖,一个不落!经济学奖那玩意儿算不得什么诺贝尔奖,人家叫瑞典银行纪念诺贝尔XXXX奖,诺贝尔家族是不承认它的。

  ——————————

  后来,2000年这个计划出台后,又有陆续7人获得诺贝尔奖。

  如果说在第一次得奖前就有了这个计划,也许还真可以蒙倒一批人,让他们觉得计划和得奖是有因果关系的。但是,不幸的是,之前得奖数为9人,之后是7人,即便考虑到时间的长短,这个因果关系至少也不是明显成立的,对于科学家而言,如果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就显然会嘲笑计划与得奖之间存在确切关系的假说。

  张鹏举同学自己也引用了200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直言国家“没有头脑”,我们是否可以理解,诺贝尔计划和第一个得奖者的关系是一根鸟毛也没有的。

  如果美国政府提出一个“诺贝尔计划”,因为美国佬在科学研究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最近些年得奖几乎每年都绕不过美国科学家去,那么,未来的美国人得诺贝尔奖之后,美国政府应该大言不惭地说“我国科学家得奖得益于国家的诺贝尔计划”,如果美国政府真这么做,而且真有美国政府发言人出来说这话,是不是要让全世界的科学家笑掉大牙了呀?!

  同理,德国政府、英国政府、法国政府都可以选择这么做,而且这样做之后肯定有科学家从某年开始陆续得奖。但是,就我们的邻居日本这么做了——只冲诺贝尔,其他不考虑。

  小日本啊小日本,你们他母亲的也有特别愚蠢的时候啊。

  当然,日本人弄这个计划有它的想法,那就是觉得日本才9个诺贝尔,和其他几个重要国家比有数量级上的差别,很知耻,也就会有随后的“勇”。但是,计划如果能出诺贝尔,其他国家难道就是傻子?大家都来计划就是,为什么要让你小日本先知先觉地完成“从计划到得奖”的因果关系验证啊。

  那么,日本人所以频频得奖的原因又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再问下去,日本是否遴选了一批人冲击诺贝尔奖,且最后得奖的人刚好就在遴选的候选人里面呢?就像我们中国的各类计划人才一般。

  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一位教授参加了15个学术组织,某年,该教授被“计划”了,成“冠名人才”了,然后,就见这15个学术组织中的相当一部分出来说:我学会会员XXX教授成为计划人才,真特么幽默,说不定人家就是希望大家看到“因为进入我的学术组织所以人家成了人才”这样的推理呢,再继续一步,如果他没有加入我学术组织,我看他将啥都不是。

  所以,记者们看到钱永健得奖,由衷地高兴,过去采访时问到“作为中国人你是怎么想的”之类弱智且习惯成自然的话,和上面说到的那些学术组织的光荣感是差不多的,糟糕的是,钱永健不太懂中国人的事儿,莫名地看着记者回答道“我不是中国人。”

  好啦,这一鼻子灰算是蹭上了,而作为记者,真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回来就把这段话给写出来了,从另外一个侧面光荣地完成了采访任务。不过,以后再没记者敢于上前继续问这类话了,钱永健从此只在中国的学术界才知名,和杨、李诸位先生比,在政府和国人的眼里那是差了成色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738004.html

上一篇:中国“诺贝尔100”人才计划不宜定名为“中国诺夫计划”!
下一篇:中国学者凭什么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收藏 IP: 222.88.196.*| 热度|

16 王涛 许浚远 杨正瓴 郑小康 罗德海 孙东科 曹聪 戴德昌 金拓 蔡小宁 李永丹 陈小斌 zhangzhi zzjtcm xsongy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